中國粗鋼產量34年來首降 鋼鐵主業或虧千億

界面新聞

text

【亞太日報訊】2015年,“全球第一鋼鐵大國”中國的鋼鐵年產量實現34年來的首次下降。

1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粗鋼產量8.04億噸,同比下降2.3%,略低於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此前預測的8.06億噸,為1981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中國去年生鐵產量6.91億噸,同比下降3.5%;鋼材產量11.24億噸,同比增長0.6%。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據此測算,2015年中國鋼材實際消費量6.64億噸,同比下降5.4%,同樣低於此前的預測值6.68億噸。這意味著,中國鋼鐵市場萎縮比預想得更嚴重。

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9%,創25年新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至1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為15年新低。

隨著宏觀經濟放緩,整體用鋼需求的萎縮程度大於鋼材供給減少。中國聯合鋼鐵網分析稱,在主要用鋼行業中,2015年僅造船完工量和商品房銷售面積有所好轉,但其房地產開發投資、新開工面積以及造船新接訂單的同比增速均比2014年出現較大回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為9.6萬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8%),增速創2009年後新低。

此外,造船行業同比增速較2014年回落了10個百分點以上,制造業、基建投資、汽車產量等亦有3-5個百分點回落。

“中國鋼鐵生產消費已過峰值,隨著整體經濟增速下滑進入了弧頂下行區。”蘭格鋼鐵分析師徐莉穎認為,這對尋求去產能化的鋼鐵行業是一個積極信號,鋼鐵行業已邁向去產能的關鍵時間窗口。

國內大部分鋼企正在“生死線”上掙扎。我的鋼鐵網數據顯示,以進口礦測算,螺紋鋼綜合盈利能力整體下滑,截止今年年初,噸鋼盈利負320元左右。

在1月11日舉行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理事會議上,中鋼協原會長張廣寧表示,2015年國內鋼材價格指數同比下跌逾30%,噸鋼結算價下跌約800元。這導致中鋼協會員企業2015年前11月利潤總額為虧損531億元,虧損面超過50%。

全國工商聯冶金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稱,除去副業和第三產業,2015年鋼鐵主業預計虧損近1000億元,折合噸鋼虧損120元。

截至發稿時,國內30余家鋼鐵上市公司中,僅有寶鋼集團旗下的八一鋼鐵(600581.SH)公布了2015年業績預告,預計虧損額高達25億元。八一鋼鐵在2014年已出現虧損,面臨退市風險警示。業內人士預計,至少半數以上的鋼企上市公司年報將出現巨額虧損預警。

“個別鋼企為維持生產爭奪訂單,相互壓價、惡性競爭,造成了目前鋼鐵行業普遍虧損,部分先進的鋼企也不能避免。”卓創資訊鋼鐵分析師魯曉東稱,不斷有鋼企減、停產,甚至破產,原因在於鋼材難銷、資金鏈斷裂。

鋼材市場萎靡,部分倒閉產能退出,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鋼鐵去產能出現加速跡像。

以中國鋼鐵重鎮唐山為例。據報春鋼鐵網統計,截止今年1月1日,唐山地區已合計關停產能1609萬噸,包括佳鑫(55萬噸)、成聯(70萬噸)、建源(55萬噸)、清泉(120萬噸)、福豐(125萬噸)、粵豐(75萬噸)、安泰(174萬噸)、建邦(205萬噸)、興隆(250萬噸)和松汀(480萬噸)。

2016年是鋼鐵去產能“共識年”。市場預期,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國內鋼鐵去產能不再“雷聲大雨點小”,而會迎來切實有效的壓減。

“去產能”面臨重重挑戰。

一方面,企業退出機制尚未建立。中鋼協原會長張廣寧稱,近兩年虧損嚴重的企業一度停產,有的企業想退出,但是企業退出通道沒有打通,退出機制沒有建立,退出政策仍然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出於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考慮,仍要求企業維持生產;有的企業資金鏈已斷裂,成為了‘僵屍企業’,仍然退不出去。”張廣寧說。

另一方面,企業自律不足。中鋼協新任會長、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認為,“控產量”是應對當前鋼鐵行業市場需求減少、鋼材價格大幅下降、企業生產經營艱難、甚至嚴重虧損情況最為有效、有力的措施,而“控產量”說到底就是企業要加強自律,做到有效益的生產。

“造成現在這種慘烈局面,最大的原因是企業自身發生了‘踩踏’。”天津友發鋼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韓衛東曾在第11屆環渤海鋼鐵市場論壇上表示,“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落後產能,不到萬不得已,沒有誰會率先讓自己停產。”

盡管去產能有諸多困難,但中國鋼鐵減量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中鋼協預測,2016年中國粗鋼產量或進一步下滑至7.83億噸,2020年為7.02億噸,2025年為6.24億噸,2030年為5.6億噸。

消費量亦將同步下滑。2016年或降至6.48億噸,2020年為5.97億噸,2025年為5.52億噸,2030年為4.92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