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70年| 南京的日本“結”

新華社

text

(記者 孫曉錚、夏鵬、白旭、林凱)2015年夏,南京城中華門附近的古樹參天,人們在城墻邊悠閒漫步。城墻上,78年前日軍攻佔南京城時激戰留下的槍眼依稀可辨。

現在日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楊蕊(化名)以前也常來此散步,卻沒注意到過城墻上的戰爭印記。

在她看來,“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對所有南京人來說都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記憶,人們永遠無法忘記在這裡發生的近代中國最痛苦最黑暗的遭遇。”她說,“但是中日的友好交往還是要繼續下去。”

昔日人間地獄重變繁華都市,中日交流揭開新篇

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地區的新華書店,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的書籍被擺放在最為顯眼的位置。書店旋轉樓梯的書墻上還陳列著一套套厚重的南京大屠殺史料文獻。

抗戰時期,南京是遭受日軍暴行最為慘烈的中國城市,南京大屠殺令中外震驚。

屠殺伴隨著劫掠、縱火和姦淫。30多萬人遇難。南京約三分之一的建築和財產化為灰燼,中華文化的珍品也遭到掠奪。據查,日軍佔領南京後,每天搬走圖書文獻十幾卡車,共搶去圖書文獻88萬冊,超過當時日本最大的圖書館--東京上野帝國圖書館85萬冊的藏書量。

70多年後,昔日的人間地獄再度成為一座繁華都市。自1978年始,南京與名古屋結為友好城市。中國與日本,在這裡展開了另外一種交流。

新華書店裏,南京大屠殺文獻的不遠處,一位年輕人正坐在日本文學書架附近的木地板上翻看一本村上春樹的小說。

書店外的馬路上,時而有中外合資的日係豐田、本田等牌子汽車駛過。幾條街之隔的德基廣場裏,優衣庫店中,顧客絡繹不絕。

優衣庫官網顯示,該品牌在南京開設了9家門店,與其他同等規模城市相比,數量上並無顯著差異。

據南京市投資促進委員會統計,國家(地區)在南京投資排名中,日本位於前十位,是主要投資國,但由於經濟和市場形勢的變化,日本近些年在南京投資有所下降。

27歲的南京人張思為(化名)說:“2000年時日劇在中國流行了一陣子。那正好是我上中學的時候。平時我會和同學一起聊日劇,看壟南的劇場版動畫片,傳閱日本漫畫,玩任天堂遊戲機。”

“學校也安排過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很震撼,看的時候也非常難過,覺得要振興中華的想法也是有的。不過並未影響生活中接觸日本流行文化。”她說。

上大學時,張思為第一次到日本旅遊。她說:“去了之後,覺得和自己從日劇、動畫裏了解到的日本沒有太大差別。”

“既有非常親切的人,也有冷淡的人,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樣。”她說。

永遠無法消弭的創傷

然而,這裡畢竟是南京。它曾經的遭遇,如今仍像是一道無法消弭的創傷,在內心深處影響著一些人。

在南京外國語學校,記者了解到,雖然南外在南京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中學之一,但日語班卻很難成為首選。2002至2008年就讀於南外日語班的楊蕊說,“日語班一年只招收15人左右,而事實上,隨著中日關係微妙的變化,這一數字時多時少。”

南外日語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說,日語班確實有時招生比較困難,“在南京這個對中日關係特別敏感的城市,有的家長因為感情上不能接受當年日本侵略者對南京人的大屠殺,以及如今日本右翼勢力否認歷史事實的態度,不願意讓孩子上日語班。”她說。

石磊也是南外日語班的畢業生,1996年到2002年在這裡就讀,現在北京經營一家文化產業公司。

他回憶,“第一志願報日語的很少,可能一個年級也就一兩個。還聽說過中日關係不好時,因為家長反對孩子學日語,出現日語班不開的情況。”

南外是江蘇省重點中學,開設英、法、德、日四個語種課程。該校官網顯示,2015年共招生320人。

但也正是從日語班等場合開始,南京的年輕一代開始有更多機會了解日本與日本文化。

“對於初中生,最先影響你的是老師。”楊蕊說,“我還記得,當時我們的外教是一位來自日本的老先生,他對學生很耐心,在大家日語都相當初步的時候,他還是毫不厭煩地用漢字和我們交流。後來我知道,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出於對戰爭和歷史的反思,完全自願地來到中國,申請到南外做教學交流。”

“後來我們通過書信聯絡,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耐心。他還告訴我,每年南京紀念大屠殺拉響防空警報的時候,他就一個人躲在屋裏,心情很沉重。”楊蕊說,“這是一個我很難忘掉的細節。”

楊蕊說,日語班學生還有機會和名古屋的東邦高校進行交換。日本學生每年冬天會來南外訪問交流,中國學生也去名古屋,住到日本人家裏。

“當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接待家庭有好幾個孩子,大家都很有禮貌,媽媽很溫柔,垃圾要分類。”楊蕊說,“交流半年回國後,我父母說我也變獨立懂事很多。”

正視歷史才有未來

一直致力於中日民間交往的南京民間抗日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說,平常日子裏,年輕一輩只能從教科書上了解南京大屠殺,然而,這段血淋淋的屠城史永遠是南京人和中華民族心裏最深的痛。

吳先斌說,在日本,南京大屠殺歷史在教科書中被淡化、被歪曲,甚至被掩蓋,這讓中國人特別是南京人痛上加痛,“歷史的真相不容被遺忘,更不容被抹殺,尤其是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文明上慘絕人寰的浩劫。”

他注意到,一段時間來,安倍政府強推安保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並修訂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強化日美軍事同盟。

21日,日本政府又批准了2015年版《防衛白皮書》。該白皮書繼續為安保法案和日美同盟背書,並借海洋問題渲染中國威脅,安倍政府謀求建立地區軍事大國的意圖明顯。

63歲的中國作家王樹增認為,這樣的軍國主義思維與二戰前的日本有相似之處。

“如果日本政客堅持右翼路線,執意走軍國主義道路,將使日本在國際上努力取得的經濟政治地位化為烏有,必定會給日本民族帶來災難。”他說。本月,王樹增剛剛推出180萬字的新作《抗日戰爭》第一卷。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郭必強說:“南京人以和平願望出發,對日本右翼否定大屠殺是很不滿的。因為就在身邊發生的事情,他們居然不承認,我們認為日本一些人對和平的誠意不夠。”

“在一個大國的首都,發生這麼大規模的屠殺,是曠世未聞的。大屠殺史料檔案數量之大之全,也是前所未聞的。這是鐵板釘釘的事,賴不掉。”郭必強說。

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晴佳認為,國家間的和解要求對他們共同的歷史經驗建立共同的敘述,也就是中日雙方應開展對共同歷史的研究,中日雙方都要努力實現為兩國公眾提供“正確”的歷史事實。

“中日民間團體和社會組織的交往應該更加頻繁,通過交往的深化,增進彼此的理解,以期將來得到更好的中日關係。”王晴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