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王鹏
从去年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庭上的唇枪舌剑、剑拔弩张,到昨日在温暖的中国南方城市贵阳所进行的非对抗、建设性的对话……这一年中,中国和东盟兄弟们为了生活在南海周边数亿民众的和平与福祉,在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就在昨日,中国与东盟国家举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14次高官会和第21次联合工作组会。十一国外交部高官出席了会议。各方不仅重申了全面、有效落实《宣言》的重要性,更突破性地审议通过了“准则”框架。
19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中国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14次高官会和第21次联合工作组会
各国积极评价达成“准则”框架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整个“准则”磋商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最终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宣言”到“准则”,看似一词之差,其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含义,对东亚未来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2002年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是有关国家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框架性文件。然而,15年来,它所实际发挥的较为有限的作用,也受到一些诟病。
譬如,有人认为它仅仅为南海问题的解决确立了一些不具备任何强制力或制度性限制的道义原则,或者仅为缓解冲突、管控危机提供一个供当事方坐下来谈判的平台,未能实现它签署之初所承诺的“在相关声索国之间建立高度互信并有效防止危机扩散、冲突升级”的功能。正是由于《宣言》的上述局限性,多年来,有关各方政界、学界强烈呼吁应该通过谈判形成更有可操作性的《南海各方行为准则》(COC)。
在上述考量下,中国和东盟国家近年来明显加快了《准则》的谈判进程。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漫长和艰巨的外交“长征”——充斥着无数轮开价、还价、承诺、让步、妥协,以及重要利益的交换与再分配,甚至还牵涉到“国家声誉”与“民族感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草案通过后,与会的十一国外长不约而同地长舒了一口气:“里程碑”树之不易啊。
东盟成立五十周年
更重要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多边会谈,尽管旨在促进环南中国海、本地区各国人民的安全与福祉,却从来没有躲过外来强权力量的干预与扰动。
鉴于此,在笔者看来,此次会谈最具可操作性、最审慎,且最体现与会各方制度创造力的举措就是它的“草案保密”之设计。
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会议结束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所指出的:这份“全面的、照顾到各方利益关切的准则框架文本”包括前言、目标、原则、基本承诺和最终条款等相关要素。但他拒绝透露“准则”框架的具体内容,并称中国和东盟十国已达成一致,仅将草案作为内部文件,暂不向外界公布框架的文本内容。
在解释这么做的原因时,刘副部长说,一是因为有关“准则”的磋商还将继续,二是希望下一阶段的磋商不要受到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他表示,从内容上来看,“准则”框架完全反映《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最终完成后将是“宣言”的加强版。
至此,笔者不禁回想起早年学习《新概念英语》时一篇有趣的课文。其中有一段情节,就是当一位绅士被坐在后排的男人打断了他与同伴的谈话后,回过头去扔下一句强硬的回复:“这不关你的事儿。这是一个私人对话!”(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This i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可不是吗?这是一场“私人谈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海域的人们享受着“西方人到来之前的朝贡贸易与和平”,从来没有为一片渔场或一座小岛礁而争执不休。可是几十年来,环绕在南中国海周边的国家却饱受无休争执与外来挑唆之苦。
事实上,何止南海问题,在整个东南亚、在这片充满生机且企盼和平的土地上,每当谈判出现转机、和平初露曙光的时候,由西方理念所建构的有关“朝贡体系不平等与压迫的刻板印象”就会袭来,并与当下的中国崛起相关联,并伴之以跨国公司及其背后的各国政府所娴熟运用的“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等伎俩,在整个冷战期间及其后将东亚-东南亚大家庭强行撕裂。现在,是亚洲人觉醒的时候了。
这个好的趋势正在形成之中。尽管我们都知道,此次通过的只是《准则》的草案,离正式文本的通过、生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还不知道要面临多少内外干扰、存在多大变数。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自信而负责地说,从D(Declaration,宣言)到C(Code,准则),绝不仅仅是一字之差。这份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私人对话”,不仅是环南海十一国政治家们迈出的一小步,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20亿人民迈出的一大步。
作者简介:
作者王鹏,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资深新闻从业人员和国际问题专家,长期从事国际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