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一线“80后”: 从“跟跑者”到“领头人” 为科研深度广度尽力

中国新闻网

text

2月5日,正在升级中的“人造小太阳”。 吴兰 摄

(新春走基层)科研一线“80后”: 从“跟跑者”到“领头人” 为科研深度广度尽力

中新网合肥2月7日电 (记者 吴兰)临近年关,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里,很多科研工作者仍坚守一线,忙于钻研各自的课题。

2月5日,张志荣(右一)和课题组在实验室。 吴兰 摄

为“人造小太阳”发光“打磨”

呲呲……

咚咚……

哐哐……

现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80后”工程师胡凯正和二十多位团队成员忙于东方超环(EAST)——中国“人造小太阳”的升级改造。

EAST是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已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的成果。

“我们是EAST升级改造最前线的工作者,相当于先锋队。”胡凯介绍,现场装配工作从2020年7月开始。

“一个大炉子里,每天蹲有二十几个人,组装各项精度要求非常高的零部件。”胡凯说,“很多电脑设计的零件,与现场施工环境略有偏差,需要‘临时发挥’微调。”

据介绍,近期安装的偏振器,装配精度在±0.5毫米,很多需要现场精准“修正”“打磨”微调。胡凯说:“相当于纯手工来打磨每一个零部件。”

从2006年开始,胡凯已经参与十余轮“人造小太阳”的升级改造,“每次内容都不一样,这次升级难度最大。”

从最初被老一辈师傅带着跑的跟跑者,到如今带着更年轻的人“一起干”,自称“机械工人”的胡凯表示,将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传统,把好的工作作风和传统发扬光大。

“按工作计划,年三十、初一,都会有年轻人在工作现场。”胡凯介绍,为确保2021年3月底完工,团队很多人自愿在现场过个“工作年”。

胡凯说:“认认真真、严严谨谨,完美安装好每个零部件,达到科学家们所需要的精准度,为EAST后期开展更好的实验添砖加瓦。”

2月5日,张志荣(右一)和课题组在实验室。 吴兰 摄

为科技佑民保安康献力

“呼气系统样机、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管网安全运维监测……”“80后”研究员张志荣办公室里小黑板上写满了近期科研工作安排。

张志荣,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激光技术中心副主任,光子器件与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6年,他作为一名学生踏入科学岛,开启科研路。“从学生到课题组长,从老师带着被动研究,到带领团队主动研究,身份转变责任感更强了。”张志荣说,目前课题组从事光纤传感技术、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研究。

“作为中科院的一个国家梯队,我们将围绕‘四个面向’开展工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产品,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贡献一份自己的力。”张志荣说。

“通过激光的方法,能测出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有哪些?含量有多少?可为癌症、幽门螺杆菌等疾病发出预警,对早期诊断提供数据支持。”张志荣说,这款产品1分钟可以测6到10个样品。

在实验室里,张志荣介绍了一款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研究的光谱仪。目前样机已完成,正进行稳定性测试,设备工程化有望于2021年实现。

张志荣有一个坚守的习惯,年三十都会到实验室转转,确保水电安全、贴福字。“这在增添节日氛围中,寓意着红红火火做科研,让科研的福利惠及更多人。”

酥锅是鲁菜中的一道传统名菜,是张志荣老家山东淄博传统春节美食之一。“回家过团圆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情结。”他说,响应当前疫情防控的号召,今年在合肥过年,年夜饭也会有家乡味道“酥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