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港人"幸福指數"15年來原地踏步

星島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民間智庫智經研究中心18日公布港人“幸福指數”報告,結果顯示過去15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累計增加近57%,但期間港人的幸福指數僅微升0.4%;報告分析11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範疇,當中房屋指數表現最差,15年來大跌近97%。智經指出,15年來,港人幸福指數原地踏步,削弱香港競爭力,不利於挽留人才及吸引投資者。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智經研究中心18日發表《香港人,幸福嗎?智經幸福指數》報告,以11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範疇,量度港人幸福指數,包括收入及收入再分配、房屋、工作、健康、安全、教育、環境、交通、文娛休閒、家庭、政府管治及公民社會;每個範疇以數項相應指標計算,如健康範疇以預期壽命、自殺率、吸煙率及肥胖率組成。

研究追溯2000年至2015年的數據,八成來自政府統計處,其餘是民間或學術調查,如港大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香港的GDP過去15年間,累計增加了56.9%,但幸福指數僅上升0.4%,反映經濟發展並未讓市民生活得更幸福。

智經主席及研究召集人李國棟表示,研究結果對香港整體發展敲響警號,“近年社會爭拗不斷,政府難以施政,長遠來說,定必削弱香港的競爭力,損害香港人福祉。”他直言一個不幸福的地方,難以挽留人才及吸引人投資,“GDP即使再高,換來的只有噓聲,而非掌聲。”李又指,幸福指數受多個因素影響,並不限於經濟層面,促請政府訂立政策時,應跳出“GDP至上”思維,以市民福祉為施政目標。

在11個分類指數中,房屋範疇表現最差,對幸福指數的負面影響最為顯著,與2000年相比,房屋分類指數下跌96.9%。

李國棟分析,近年樓價不斷攀升,市民難以負擔,而且輪候公屋時間增長,令房屋指數自2003年持續向下,大幅拖累幸福指數。

交通分類指數的跌幅僅次房屋,15年來下跌44%。李國棟指出,主因是香港的車輛密度近年明顯上升,以及市民對公共交通服務投訴率大幅上升所致,他又說,車輛密度升反映社會更繁榮,但犧牲交通情況。

相反,工作分類指數升幅最大,2015年情況相對於2000年上升46%,失業及就業不足情況自2003年持續改善,勞資糾紛率亦從2002年起明顯下降。而文娛休閒分類指數的升幅排第二,上升28%,分析指港人人均公共休憩用地雖輕微減少,但文娛節目較以往普及,康體活動參與率的上升幅度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