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疑似中毒事件近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除了事件本身波谲云诡,当事各方相互推诿的因素外,德国“威胁”以欧俄合作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制裁俄方的可能性更引发关注。
不排除以“北溪二号”项目制裁俄罗斯政府的可能性,是德国政府尤其是默克尔在相关表态上的重大调整。自2015年“北溪二号”开工之后,无论是面对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反对,还是美国的压力,默克尔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唱一和,坚称“‘北溪二号’完全是一个经济项目”,不应掺杂政治考虑,务必建成。在默克尔的坚持下,“北溪二号”的建设进度也已完成94%,离最终建成只有一步之遥。而即便美国针对“北溪二号”发起域外制裁的威胁,默克尔的表态仍然强硬。她批评美国的制裁是“非法的”,德国政府仍将支持项目建成完工。
而这一次在纳瓦利内事件的推动下,默克尔终于揭开了“北溪二号”政治工具的一面。尽管非常不情愿,但确实是迈出了新的一步。事件之初,德国总理默克尔仍坚持其过往立场,表态“北溪二号”项目应与纳瓦利内事件分别考虑,“‘北溪二号’应该完成”。但到了9月6日,德国外长马斯接受采访时表态“不希望俄方迫使我们改变在北溪二号问题上的立场”。在7日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默克尔的的发言人赛贝特也承认总理认为“排除掉任何(政策选项)是错误的”,证实了德方确存有借“北溪二号”项目制裁俄方的可能性。
来自德国国内的压力是促使默克尔态度软化的主要推动力。默克尔在联盟党内部的接班人诺贝特•勒特根和欧洲议会最大党人民党主席曼弗雷德•韦伯,都提出应该将中止“北溪二号”建设纳入制裁选项。而绿党、自民党等主要在野党,也有高官表态应该“砍掉‘北溪二号’”。对于明年行将卸任的默克尔,已不再有足够的权威与政治资本力排众议,明保“北溪二号”。
这种国内压力的背后是德对俄政策的“路线之争”。默克尔以及“北溪二号”的支持者所持的对俄政策理念,与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一脉相承。他们相信提升相互依赖的程度能够实现“以贸易促改变”,从而软化俄罗斯的姿态,推动俄罗斯的转型。也认为采取过分强硬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反对者们则认为要对付俄罗斯,必须采取强硬举措,否则自身的利益与价值就会被一步步侵蚀。伴随着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在叙利亚危机中的做法、2018年的间谍毒杀案以及此次纳瓦利内事件,在默克尔所代表的“接触派”观点似乎在被不断地被证伪。“强硬派”终于占到了上风,并在此次事件中逼迫默克尔在表态上有所让步。
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此前的制裁威胁其实是在给默克尔“帮忙”。德国国内对于美国长臂管辖的做法有着一致的反感。不屈从于美国的制裁威胁,恰好也是欧洲“战略自主”的最佳体现。因此,不能向美国压力低头成为了德国政府此前坚持“北溪二号”的重要说辞。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两党、商界都有广泛的反对“北溪二号”力量的存在,若改用一种相对温和、间接的方式与德国“大西洋主义者”们沟通,能够推动对俄强硬派、“北溪二号”的反对者们发出更大的声音。
虽然默克尔的表态有了重大的调整,德国仍然不会轻易地走到以暂停或取消“北溪二号”项目制裁俄罗斯的局面。事实上,从“不排除”制裁可能性的表态,到实际上发起制裁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目前的高调喊话,迫使俄罗斯对事件给出合理解释,为德俄双方找到台阶下,或许是默克尔目前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即使俄罗斯不愿配合,可供德国、欧洲政府选择的其他制裁工具仍有许多,从驱逐外交官到进行部分禁运制裁的政策选项比比皆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德国国内不同派别、欧盟各成员国以及虎视眈眈的美国,也都将尽力推动事件朝着各自希望的方向发展。围绕着“北溪二号”的好戏仍将持续。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