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海外记者 Alice
编译 道格
随着世界形势的迅速变化,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欧洲现在需要重建与中国的关系。最近20多年以来,欧洲国家的对华政策一直处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两难境地。
全球卫生危机正在推动当前国际体系的趋势演化,多边主义出现危机,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特别是在亚洲、中东和地中海地区。事实上,欧盟与美国和中国在政治和战略力量方面仍然存在着不成比例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中国从欧盟内部分歧中获益。中国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不仅是中国经济贸易实力雄厚的大市场,也是中国在技术和贸易方面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2018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近7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货物价值4100亿美元,进口货物价值275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几乎所有领域,欧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都出现了贸易逆差,欧盟成员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数量是它们向中国出口商品数量的两倍。
中国一直将欧盟视为制衡美国的地缘政治和外交王牌。随着战略的改变和实力的增强,中国不断加强其在布鲁塞尔、卢森堡、法兰克福或斯特拉斯堡的影响力。欧盟和中国1975年建交,双方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于1998年,每年举行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北京还成功地开展了与欧盟的双边对话,双边对话模式建立在政治对话、经济对话和人文交流对话三大支柱之上。
虽然中欧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但一些重要因素使中欧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欧盟无法解除武器禁运,遭遇严重贸易逆差,欧盟的对华政策存在美国影子。欧盟期待中国能够加强法治,承担更多全球事务,更加开放国内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已经明确表示,欧盟对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应该携手促进世界和平和多极化。在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和中欧关系不成比例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双方商业和战略关系出现了两个重大转折点。首先是次贷危机,其标志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尤其是在欧洲。考虑到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以及它的贸易实力和大规模的战略投资,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加大了政府债务的收购力度,同时加大了对港口、高速公路等战略性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农业、汽车和体育等许多领域的投资。
此外,在过去20年里,中国倡议了包括“16+1合作机制”在内的区域机制和组织。中国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16个国家结成了伙伴关系。这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4月,在杜布罗夫尼克举行的年度峰会上,随着中国对欧洲政策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希腊加入,该机制逐步演变为“17+1合作机制”。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影响力的一张王牌。该机制涉及文化、农业、林业、金融、外交、银行、能源等传统合作的各个领域。
“17+1合作机制”是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柱。十多年来,处于长期衰退中的欧盟成员国希腊已成为中国的战略重点。中远集团参与比雷埃夫斯港的运营、交通基础设施的开发、双方高层互动、“黄金签证”制度的建立——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双边关系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加强。
不容忽视的是,这一合作机制的几乎所有欧洲成员国也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员。这显示出战略问题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情报、政治支持和源自中国的军事装备供应方面。
自2016年以来,有很多观点认为欧洲应该与中国重建关系。新冠危机加速了这一趋势。欧盟委员会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坦言,各国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选边站队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中国的欧洲问题专家对双方的关系仍然持乐观态度。
在国际体系正在重新定义,欧洲正在战略竞争中寻求独立发言权之时,可以确定的是,对华关系应该成为欧洲领导人们思考的重要议题。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