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領略俄羅斯文化”——走訪中國唯一俄羅斯族民族鄉

text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3日電(記者於嘉

勿日汗)“在哈爾濱看完中俄博覽會的俄羅斯館,再住進恩和的俄式小屋,品嘗傳統列巴,不出國就能領略俄羅斯文化。”剛從哈爾濱輾轉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的董曉薇說。

這名23歲的天津女孩是俄羅斯文化迷,她把正在舉行中國-俄羅斯博覽會的哈爾濱作為畢業旅行的起點,並把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恩和作為旅行的一站。

“恩和”蒙古語意為“和平”。漫步在恩和的街巷上,薄霧瀰漫,溫潤清新,道路兩側的俄式木屋——木刻楞,被滿院花草和木質籬笆圍繞著,小鎮中心坐落著標準的俄羅斯教堂,鎮邊蜿蜒的河水繞過低矮的樹叢,向遠處的牧場和群山延伸而去。

“在國家民族政策支持下,我們用6年時間發展特色旅遊,人均年純收入從不足萬元,提高到現在的4萬元以上,俄羅斯族的文化也得到更好的保護。”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副鄉長趙文偉說。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的俄羅斯族人口為1.5萬餘人,主要聚居在新疆、黑龍江和內蒙古額爾古納市等地。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居住著1400多名俄羅斯族人,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和特色旅遊。

趙文偉說,近年來,國家民委不斷加大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和興邊富民行動專項資金等投入力度,支持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給重點發展旅遊業的50個家庭提供資金支持。當地俄羅斯族居民經營的列巴房和家庭旅館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中外遊客,年接待遊客從2007年的1.8萬人次增加到目前的16萬人次。

走進恩和一家名為“熱尼亞”的列巴房,44歲的劉金貴哼著《喀秋莎》,烤著俄式麵包——列巴。他個頭不高,金髮碧眼,眼窩深陷,雖有歐洲人面孔,卻說著一口地道的東北話:“我做的列巴得過民族風味大獎,北京、山東等地遊客回去了,還讓我把列巴快遞給他們。”

談話之間,劉金貴打開磚制烤爐上一個鐵制小門,端起白樺木製成的炒勺,將一屜排列整齊的列巴送入爐內烘焙。

“我家出一爐列巴得10多個小時,麵粉自然發酵、用模具做形狀、燒熱烤爐、烘烤列巴,都是跟我媽媽學的。俄羅斯的遊客還說,我這套傳統製作工藝在俄羅斯都不多見了。”劉金貴說,他是華俄後裔,爺爺來自山東,奶奶和母親都是俄羅斯人。

他和妻子曾靠飼養奶牛為生,每年收入萬元左右,2009年在興邊富民等專項資金扶持下,經營起140平方米的列巴房,年純收入達3萬餘元。有了一定積蓄,他們又開起家庭旅館,可提供24張床位,環境佈置得溫馨舒適,使年純收入增加到5萬元以上。

“我們發展旅遊,提高了收入,還恢復了許多民族特色元素。”劉金貴說,為了吸引遊客,很多人精心修繕自家的木刻楞,傳統的巴斯克節也過得更加隆重,越來越多俄羅斯族人平日裏也穿上民族服裝。

更有意義的是,當地政府建成一座藏有400多件實物的小型博物館,讓俄羅斯族文化得以更多展示。

“我們生活好了,民族文化也得到了重視,但是這個小鎮今後的發展規劃依然模糊,通往這裡的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相對滯後。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希望這裡的設施更健全一些。”當地的米拉民族餐廳經理楊秋玲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