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那些年法國人在北京西山的足跡

text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記者王子正
李娜)“法國人在這一帶留下了很多蹤跡和文化遺產,我們溫泉老人兒是沒有不知道的。”北京郊區溫泉鎮人柳榮惠在回憶起西山的法國人和事時,感慨萬千。

在北京西山一帶,尤其是北部地區,與法國有著鮮為人知的深厚淵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活躍著以貝熙業、鐸爾孟和聖·瓊·佩斯為代表的一批法國精英人士,他們與曾經留法的中國人一道,為中國的歷史進程作出了貢獻。

(小標題)“濟世之醫”貝熙業

在前往北安河村的路上,有一座名為“貝大夫橋”的石拱橋。雖然當年橋下的小河已不復蹤跡,但橋頭搖曳的白楊樹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村民們口中的“貝大夫”正是法國人貝熙業。他1912年來到中國開辦醫院,被後人譽為法國的“白求恩”。貝熙業不僅醫術高明,還與鐸爾孟、李石曾等人在西山一帶進行新農村實驗,推動中法勤工減學潮,並共同籌辦了中法大學。

貝熙業還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時,特別提到了這位“冒著生命危險開闢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

貝家花園是貝熙業在西山的一處住所。水池、藤架、噴泉和古樹在春日暖陽下讓這個中西合璧之處顯得生機盎然。

近日為紀念中法建交50週年,一部名為《貝家花園往事》的人文紀錄片在北京西山開機。

該片總導演、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介紹說,貝家花園是100餘年前北京的法國社交中心,花園主人貝熙業常邀請《紅樓夢》法文校對者鐸爾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聖·瓊·佩斯、中國題材作家謝閣蘭等法國人士在這裡聚會。

(小標題)漢學家鐸爾孟的“雙夢奇緣”

在山上蜿蜒盤旋的那條青石板小路,便是幽靜的“曹雪芹小道”。這不僅是曹雪芹足跡辟出的山路,也是法國人鐸爾孟往來西山的必經之地。

鐸爾孟是20世紀初長居在西山一帶的法國漢學家。他在北京生活了48年,翻譯過大量的中國典籍和戲劇。他是《紅樓夢》法文譯者李治華的老師,也是聖·瓊·佩斯的摯友。

在人生的最後十年中,鐸爾孟在巴黎名為“華幽夢”的寓所癡迷地審校李治華所譯的《紅樓夢》。他為這部巨著嘔心瀝血,譯著尚未完成就溘然而逝。

“十年辛苦不尋常”,道盡了鐸爾孟和曹雪芹兩人為《紅樓夢》嘔心瀝血的人生歷程,也寫下了“華幽深處掩紅樓”的一段“雙夢奇緣”佳話。

據了解,海澱區政府從2013年開始啟動了西山中法文化史跡群的整修改造,並將根據西山的中法文化資源,打造“中法風情帶”文化旅遊線路,屆時人們將更為全面的了解這位法國人的“紅樓”一夢。

(小標題)道觀裏誕生的諾貝爾獎

春天伊始,管家嶺的樹木尚未豐茂,但粉色的桃花卻已盛開。據說,法國詩人聖·瓊·佩斯曾在這的桃源觀居住,並創作了長詩《遠征》。

在這部獲得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中,他屢次提到北京西山一座落寞的道觀。2006年,北京史地民俗學會來此調查,認為管家嶺村邊的高墻遺址極有可能是聖·瓊·佩斯當年提到的著詩處。

1916年,29歲的聖·瓊·佩斯來到北京法國公使館擔任三等秘書。他與鐸爾孟、貝熙業交從甚密,中法大學即成立於他在使館工作期間。在貝熙業等友人的影響下,他每年夏天來到西山避暑和創作。動蕩變革時期的中國深深地影響了這位年輕的外交官,讓他寫下這部飽含“振翼淩空的氣勢”和“豐富多彩的想像”的巨著。

北京民俗專家張文大介紹說,聖·瓊·佩斯活躍的1917年到1921年間,正是管家嶺妙峰山廟會最繁盛的時期,往來香客絡繹不絕,十分虔誠。他認為,也許是這種虔誠感動了這位詩人,讓他寫出如此優美的詩篇。

張文大認為,海澱區西山的中法文化遺存是兩國文化交融的結晶,也是兩國人民友好的見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