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对人满怀情感的记录】疫情如同战场,不能去往第一线,是很多年轻记者的遗憾。然而对于在前线战斗多年,现已退休的摄影师雍和来说,既是退而不休,也是对一定要在第一线已无执念,“以我们多年在新闻前线的经验,可以想象医院现场的画面大多是雷同的,工作是神圣而充满使命感的,但也是单调、重复的”,什么是能打动人的,同样有价值的,反而需要一定的距离思考和观察。
从1月24日开始记录,雍和并没有料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从春节到农历十五,再到二级响应,百天,三级响应,“再好的故事总是要有一个结尾”,他说,如果疫情成为常态,那至少记录过的没有遗憾。摄影的核心从来都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一定是要有与人的情感相联结的内容。
人的情感从何而来?雍和回忆说,“因为我下过乡,做过农民,做过工人,也做过记者,所以我的人生经历有很多时候也是苦难的。其实回过头来看这些也都是你的财富,你把它利用起来就是财富,你永远唉声叹气,那就是包袱了。”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首先是放下高高在上的态度,这对于拍摄其实大有裨益,去了解被摄对象的经历、背景,事情的缘由,其中蕴含的各种可能性,本身就是一个观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未来拍摄的时候都用得上,这一点我是如鱼得水。这是我的优势,可能有的人技术好,但阅历和观察上总是差一点。”他说,经历过的事,无论是家庭的还是个人的,成为人生经验,转化到对世界的认知中,不是刻意的学习,成像出来就是带有个人标识的。再来就是从文字或是语言去转化为视觉表达,怎么转化,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转化,“你找到你最合适、最擅长、最得心应手的说话方法”,既是传播,如何让人听得懂,愿意听,也是需要去学习的。
“照片是摄影师说话的一个出路,一个通道,你想拍的东西其实就是你想说的话,是可以做到一致的,而不是相背离。”用经历和体验,对人始终满怀情感,这才是这座城市在疫情中最值得记录的,即使不在第一线,摄影师仍然有好故事、好角度去认识去发现。
2020年3月23日,上海东江阴街,居民在看“征收方案”布告,这是“一级响应”最后一天。政府宣布今年计划不变,将完成房屋改造55万平方米,此举涉及2.8万户居民。
2020年3月24日,上海衡山路,奶奶陪着读三年级的孙子上网课,她说家里网络断了信号,只能到电信门店口找信号上课。
2020年3月24日,上海华山路总统公寓,市民在家里露天阳台聚餐烧烤。疫情趋缓,这天的零点起,上海解除了实施了60天的“一级响应”。
2020年3月25日,上海延安中路一家火锅店,门口设有哨卡,对来客测温和查验健康“随身码”。疫情虽已降为“二级响应”,一些品牌饭店仍然不敢松绑。
2020年3月26日,上海兴业路“中共一大”会址,游客重新出现,让纪念馆工作人员喜出望外。疫情蔓延,文旅业受到严重冲击。
2020年3月26日,上海定西路,从日本回沪、居家隔离已10天的陈先生,与朋友隔着玻璃见面。
2020年3月27日晚,上海浦东机场,距闭关还有几个小时,许多人入境。28日零点起,中国将暂停来华签证、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入境,并大量缩减国际航班。当天,上海有17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
2020年3月28日,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阴雨绵绵,黑云压城。当天零点起,中国停止了外国人持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这在1949年之后,史无前例。
3月29日,上海南京东路苹果店,顾客很多。十天前苹果发布新品,但大众化地区以外门店被关闭,中国此时成了全球唯一可以在线下体验选购新品的地方。(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