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詳解港交所未來三年規劃:謀求與內地全面互聯互通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3日發表網志,詳解港交所未來三年戰略規劃。他表示,港交所未來將致力於實現三個“通”:“股票通”、“商品通”與“貨幣通”。具體而言,就是與內地的合作夥伴共同攜手,建立中國與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連接中國與世界,輸出中國企業、商品、貨幣的定價權,重塑全球市場格局。李小加認為,“通”的過程,是滿足市場需求的過程,也是做大整個市場蛋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都會不同角度地受益。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是多維度的,也是漸進式的,在這個開放的過程中,香港交易所也僅僅是眾多的“修橋者”之一,肯定會有無數的“大橋”落成造福兩邊的投資者,但港交所願意成為最早的探索者;港交所不怕失敗、尋求合作、創造共贏。

儘早推出深港通

李小加指出,“三通”中最基礎層面的股票通,可以分別從滬深港通、“股指期貨通”,以及“新股通”(“三小通”)三個方面實現:

第一,滬港通的順利推出,算是邁出了股票通的第一步,首次實現了內地和香港股票二級市場的互聯互通,為兩地投資者帶來了全新的投資機遇,也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對於交易所互聯互通模式的關注。接下來,港交所將進一步優化和拓展滬港通,儘早推出深港通。

第二,實現“股指期貨通”的可能路徑有三種:一是複製滬港通模式,與內地期貨交易所合作建立互聯互通;二是兩地交易所產品互掛;三是在香港發展以A股指數為標的的衍生產品,滿足境內外投資者管理A股波動風險的需求,為大量外資進入A股現貨市場提供必要的配套設施。第一種路徑和第二種路徑原本是“股指期貨通”最簡單的實現方式,但由於目前內地市場正處於休養生息時期,短期內這兩條路徑都充滿挑戰。關於第三種路徑,也在探討其可行性。

第三,港交所也在研究如何將股票通模式從二級市場延伸到一級市場推出“新股通”,讓兩地市場投資者都可以在未來申購對方市場的新股。

“大家不應把‘新股通’簡單狹隘地看成兩地交易所爭奪上市資源、此消彼長的競爭問題,更應把它看成兩地市場共同為中國國民財富尋求更多元、更有效全球資產配置的機會。如果從這個出發點看問題,儘早允許一級市場的互聯互通,為中國內地投資者提供在中國市場框架下投資海外的機會,可以方便他們在全球市場低迷時利用滬港通安全可控的運營模式,儘早部署海外資產配置。同時,內地公司若有機會吸引國際投資者成為其股東,也可大大改變內地投資者結構,促進發行機制的改革。而兩地交易所若能攜手聯合發行、協調監管,‘新股通’將成為雙方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大好契機。”李小加認為。

搭建內地現貨平臺

李小加指出,“三通”中的第二通是商品通,主要也包括“三小通”:一是“倫港通”,把亞洲的流動性尤其是中國的流動性導向港交所旗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讓LME更加金融化。“倫港通”的核心是將在LME交易的合同帶到亞洲時段,通過香港交易所的平臺進行交易結算,擴大LME的亞洲投資者基礎,特別是在香港的中國投資者的參與。

二是“現貨通”,通過在內地構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幫助內地大宗商品市場實體化。

李小加指出,儘管中國已是世界上主要大宗商品的消費國,但第一層與第二層用戶(即實體經濟用戶和貿易、物流、金融服務提供商/仲介機構)參與的現貨市場還不太發達和規範,市場結構鬆散,價格發現效率不高,倉儲認證增信環節薄弱,流通領域融資困難,整個現貨生態系統效率低下,成本高企,風險叢生。與此同時,期貨市場投資群體以散戶為主,實物交割有限,實體經濟用戶參與較少,交易量遠遠大於持倉量。正因為此,它與現貨市場的相關度還不夠高,大宗商品市場的金融服務遠遠不能滿足實體經濟需求。

“相信中國內地需要一個更有效率的大宗商品市場,來真實反映其於全球大宗商品生產及消費方面的影響力。國際市場同樣也需要這樣一個有效率的大宗商品市場,來觀察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市場的變動趨勢。”李小加表示,“‘現貨通’可以將LME的成功模式和歷史經驗移植到內地市場,在內地打造一個能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商品現貨交易平臺,幫助內地商品市場‘實體化’。假以時日,希望中國內地的現貨市場可以產生一系列真正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中國價格’基準,而這些價格基準也將為向期貨市場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與持續的發展動力。”

三是“內外通”,在“倫港通”與“現貨通”成功運作一段時期後,可以通過產品互掛、倉單互換、價格授權、指數開放等方式有機地打通內地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實現內地商品市場與國際商品市場的連通,輸出中國的商品定價權。

貨幣通分三步走

李小加指出,“三通”中的最後一通是貨幣通,就是大力發展定息及貨幣產品,借助互聯互通把香港打造成利率和匯率衍生產品中心,具體可以分為“匯率通”、“債券通”和“利率通”三步走。

幾年前,港交所推出了管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風險的人民幣貨幣期貨合約,算是邁出了“匯率通”的一小步。去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風險加大,人民幣貨幣期貨合約的成交量穩步上升。未來,港交所還將推出人民幣兌其他貨幣匯率的期貨產品,滿足更多市場需求。

此外,港交所還準備從“債券通”入手,豐富香港的貨幣類現貨產品。“債券通”的初步構思為雙向模式:境內和境外。境內方面,內地債券交易大多集中在場外交易(即銀行間債券市場),因此,方便海外投資者參與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是主要著眼點。境外方面,香港本身欠缺大型國債發行人,恐怕吸引力不足。所以,希望與國際平臺合作,方便內地投資者投資更多不同類型的國際債券,而交易及結算則仍然在香港進行。

李小加說,希望借助“債券通”為香港引來足夠的投資者和流動性,為將來的“利率通”做準備。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深入,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會不斷擴大,管理人民幣利率風險的需求可能會逐漸增加,港交所將適時推出相關的利率產品,完善香港的人民幣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