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資本:BAT系投資人和“VC2.0”的清華系推手

一财网

text

如果說紅杉資本以投“賽道”聞名,那麼作為母基金,紫荊資本就是投“車隊”:不管是越野賽、F1還是卡丁車等品類,只要有賽道的地方,就把最好的車隊全投了,通過覆蓋所有最好的車隊,覆蓋所有領域。

“VC2.0”的推手

三年前,紫荊資本在成立之初做第一支母基金時,就立下了投資行業型VC的定位,這在當時的股權投資圈裡幾乎沒有先例。如今,紫荊資本仍然是行業裡“唯一這麼幹的”:投的30多個GP團隊、近50支基金裡,行業型VC基金的配置在六成以上。

一方面是從收益率的角度出發——越往前端走,收益率越高。恰好背靠清華系的技術與人才,其團隊經驗、資源是可以覆蓋到前端、早中期的。

“那種只幹一件事、做早期的團隊是最賺錢的,所以我們只投專注於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很小領域的VC基金,把大部分錢優先配置到這裡,同時從現金流和基金回報週期的角度,可能會配置一些綜合性基金,或並購基金。”李國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這或許也和紫荊資本的基因有關。其團隊源自清華控股的投資管理部門,幾乎每個人都是做直投出身,這一背景決定其會更多從下面的資產端去看業務,而不是從資金端去看行業。

從TMT領域的投資可以明顯地看出來,紫荊資本喜歡的VC分為兩撥:BAT系出來的投資人、大VC機構出來的新生代投資人。

前者懂產業、有資源、對投資有強烈興趣,且所處階段和紫荊資本能相匹配。在這樣的維度下,紫荊資本的GP名單裡,出現了“百度七君子”之一王嘯的九合創投、阿裡系的阿米巴資本、騰訊系劉成敏的追遠創投、還有巨人網路和盛大網路出來的豐厚資本等。

“這撥人就要兩種錢,一種是他們身邊的朋友,都是產業裡的老大,這個圈子只要有項目出來,資源都是他們的;還有一種就是我們,我們可以幫助他,基金應該怎麼玩,而且資源協同性更好。”李國文說。

對於“老兵新基金”,也就是傳統大機構裡出來做投資的這撥人,李國文認為,他們在原有機構缺乏上升通道,拼勁更強,而且這樣的團隊在出來之前,已經積攢了好專案。在紫荊資本的“明星投資人”名單裡,不乏高榕資本、弘暉資本、啟賦資本等。

如果說紅杉資本以投“賽道”聞名,那麼作為母基金,紫荊資本就是投“車隊”:不管是越野賽、F1還是卡丁車等品類,只要有賽道的地方,就把最好的車隊全投了,甚至去創建賽道,通過覆蓋所有最好的車隊,覆蓋所有領域。

“比如影視,大部分人會認為這個作為賽道是不對的,但是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可以的,無非是你能不能設計出賽道出來,娛樂工廠就是走出了一個新模式。”李國文說。

相似的案例還包括專注清潔技術領域。“這一領域非常大,但是很難賺錢。清華出來的青雲創投可以說開創了這個行業。”李國文告訴本報記者,紫荊資本在這一領域的唯一佈局就是青雲創投分出來的易禾資本。

為了覆蓋到最好的VC,紫荊資本的基金週期都在十年以上。

“在美國,標準的VC週期是十五年,中國人根本接受不了,通過不停改造現在基本上能接受的標準的基金週期是7+2。如果你想做得再好一點,有些VC基金週期是10+2,那麼我必須不能低於10年的週期。”李國文說。

李國文告訴本報記者,紫荊資本還有一個要求,VC基金管理人一線人員一般不能超過10人,否則就會有“變異”和拆分的風險。目前,紫荊資本所投的近50檔基金裡,保持深度關注的行業型VC不到二十只,並且在未來也會保持這一規模,而且會有動態的進出。

“技術+資本”驅動

目前,紫荊資本管理資金規模接近40億元,加上2只正在募集的基金,接近65億元,其中七成是國有資金,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清華控股。

作為清華系投手,紫荊資本首要的特色就是偏好創新技術,“技術+資本”驅動。

“對於原創性的東西,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產品、業務甚至變成一個公司,這種是我們最感興趣也是最擅長的,這其實也是我們對早中期更感興趣的原因。”李國文說,紫荊資本已經深入參與到主動創造和培育一些行業。

第一個案例就在汽車領域。紫荊資本就投資了清華汽車研究院班底為基礎團隊的清研資本,這家機構主要就是投資汽車電子和新能源汽車。

李國文說,在這個領域裡,很難找到第二家能夠做VC投資的團隊,因為只有它能做到把技術變成產品,產品出來以後可以迅速對接給各個整車廠和零部件廠。

第二個領域就是核能應用。李國文說,這一領域就是“3+1”的機構:中核、國核、中廣核,加上清華,後者是唯一一家擁有核電技術和應用的高校科研院所。基於這樣的團隊,可以在核能、核電應用領域有很多作為,包括X光、集裝箱檢測等,而這些大量的應用空間,紫荊資本可以運用資本培育出來。

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

李國文提到,啟賦資本創始合夥人傅哲寬曾和他們聊到過,想通過自己多年在產業投資上的理解來進入新材料這一領域。

“這個是沒有人敢做的事,我們合作的機構在談的時候其實原先也很困惑,覺得這個東西壓根沒有驗證過,誰知道它未來是什麼樣?但是我們做了充分的研究以後,覺得這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新材料行業這是一定能起來的,問題在於你有沒有能力在這個行業裡找到賺錢的機會,去培育出這種能賺錢的項目。”李國文說,他們是在用母基金創造一個行業。

在紫荊資本的支援下,傅哲寬打造了中國最大的甚至是唯一一支新材料投資團隊,首期基金規模超過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