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過去十年,旅遊業在“個人遊”計劃的推行及逐步擴大的支持下,成為四大支柱產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但今年訪港旅遊業表現卻大不如前。24日,香港《經濟日報》發表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蔡永雄的署名文章,解析香港旅遊業的三大“死因”及五大出路。
文章指,1至9月份訪港旅客人次較去年同期下跌0.5%,而消費力較高的過夜旅客則明顯減少4.8%。
然而,跌幅並非完全集中於內地旅客上,各大主要市場均錄得跌幅。過夜旅客人次方面,1至9月份長途市場(如:美洲、歐洲、非洲、中東和澳洲等)、短途市場(不包括中國內地)及內地分別錄得2.2%、3.8%及5.5%的跌幅,反映本港旅遊業不景的問題主要是集中於過夜旅客減少有關。
文章分析稱,訪港旅遊業下跌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全球經濟表現欠佳,港元滙率高企,削弱旅遊業競爭力。 今年1至9月份,只有來自經濟表現相對較好的美國、南韓、菲律賓、印度和越南的過夜旅客錄得升幅,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過夜旅客幾乎一面倒錄得下跌,部分是與全球經濟復甦乏善可陳,港元被動地跟隨美元同步升值有關,港元實質有效滙率亦從去年的低位大幅上升14%,影響了本港對外的競爭力,令旅遊業首當其衝。
第二,本地負面消息不絕,新旅遊景點不多,“個人遊”等未有進一步放寬 。在訪港旅客持續大幅增加下,本地社會對旅遊業的承受能力轉弱,從零負團費強迫購物、“限奶令”、反水貨運動、售賣假貨、欺騙旅客,甚至近日有內地旅客在港被打死等,均會影響內地旅客訪港的熱情,並對本港旅遊業的聲譽構成打擊。
此外,中央政府已把深圳戶籍居民“一簽多行”調整為“一周一行”,而“個人遊”計劃更從2007年初至今一直未有進一步放寬,令本港旅遊業難以像以往般持續受惠於內地開放居民出外旅遊的好處。
第三,世界各地積極爭取內地旅客。 中國內地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生產總值超過7,500美元,且內地人口超過13億,2014年出境旅客規模達到1.07億人次,是連續兩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客來源地,令內地旅客成為世界各國爭取吸納的對象。美國、英國和日本亦已先後放寬對內地旅客簽證的有效期,未來將有愈來愈多經濟條件較佳的內地居民選擇到世界各地旅遊,本港的吸引力將被進一步削弱。因此,本港旅遊業將難以維持過往的快速增長,且其弱勢亦難見起色,對未來的服務出口構成制約,惟經過今年的調整過後,比較基數降低或會緩和旅遊業的跌勢。
文章總結指出, 經過過去十年爆炸式增長後,香港旅遊業不能再維持過往的快速增長,而近期的弱勢在短期內亦難以改善,香港有需要開拓更多元化的旅遊客源和產品,爭取新旅客、吸引旅客重遊,並延長旅客的留港時間。 具體措施可包括:
1)提升旅遊業和交通設施的承載能力,減少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爭取內地開放新一批“個人遊”的城市;
2)積極打擊反水貨運動、強迫購物、售賣假貨和欺騙旅客的行為,重建本港購物天堂的美譽;
3)針對內地年輕一代希望來港感受國際大都會的生活體驗,在內地推廣香港時,重點推廣萬聖節、聖誕節、大除夕等節日、香港美酒佳餚月、香港繽紛冬日節和國際七人欖球賽等盛事;
4)爭取東南亞和東北亞郵輪航綫選用本港郵輪碼頭作為母港,並邀請鄰近港口加盟“亞洲郵輪專案”,鼓勵郵輪公司開拓訪港航綫,以及提升啟德郵輪碼頭的交通接駁安排;
5)支援會展旅遊業發展,協助籌辦商務活動的機構和企業制定中、長期計劃,吸引更多高增值商務旅客來港參與不同的商業活動。長遠來說,大嶼山的發展將可成為香港旅遊景點的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