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人的“抗疫”记忆
2021年4月,洪山体育馆内,工作人员在为活动进行搭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摄
去年春天,武汉洪山体育馆副馆长王慧穿过两套“防护服”,一套是普通蓝色手术服,薄薄一层,风一吹便扬起一角;一套是全副武装的医用防护服,“穿上后不敢吃、不敢喝,怕脱了浪费物资”。两套防护服相隔的一个月,是武汉这座城市的至暗时刻。
“点亮”希望的体育馆
若没有大型活动,平日里,洪山体育馆晚上不亮灯,但去年武汉“封城”期间,有30多个晚上,这里灯火通明。
2020年2月3日,武汉洪山体育中心主任冯金荣接到指令,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连夜开建三所“方舱医院”,以缓解床位紧张的形势,洪山体育馆就是其中之一,“要求一天一夜后就能收治病人”。
公开资料显示,“方舱医院”是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一种,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治中也有广泛使用。但将体育馆改建成能收治特殊病人的医院,“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冯金荣透露,原本体育馆已经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亚洲大洋洲拳击项目资格赛作好开赛准备,受疫情影响,比赛在1月下旬被取消,但拳台和相关比赛器材仍在场地中央,静待重启。
适逢春节,员工放假、建筑工人返乡,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拆除器材成了腾退场地的第一重困难。“我们一边在电话里咨询器材供应商怎么拆除,一边现场摸索。”冯金荣记得,从当晚7点开始,体育中心的干部职工花了5个小时,在凌晨将全部的器材拆除清场。
这座1986年对外开放的体育馆,为承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男子篮球比赛,刚在2019年得到升级改造。体育馆屋顶和外墙全部进行了翻新,训练馆也改为了两层,新设的地下训练馆同地上一样,层高9米多,原本放置着数张羽毛球网。
对接方舱医院指挥部与设计方、使用方后,800个临时床位及相关配套功能房的搭建与改建同步进行,地上的篮球场馆变身第一、第二病区,地下场馆内的羽毛球网被一张张病床取代,新铺设的运动地板也被钉上钉子,立起隔板,这里是第三病区。只用了37个小时,洪山体育馆完成了从奥运资格赛比赛场地到武昌方舱医院的转换,成为武汉市第一座方舱医院。
2020年2月5日晚8点,所有工作人员从体育馆北二门撤离,院子里布满移动CT室等功能性帐篷,约百余名确诊患者已经等在北一门外的救护车和大巴上。“确实没合眼,也没空吃饭。”冯金荣未曾料到,接下来的26天,他都将在体育馆门口5层小楼上的办公室度过。
取暖和通风的问题蹦了出来,“当时是冬天,怕天气寒冷导致收治病患体温异常,但开启中央空调又会引起交叉感染,在增设取暖设备后,就要采用屋顶开窗的通风方式。”体育馆采用的是电动窗,钥匙锁在办公室内,王慧知道钥匙存放的位置。
2月6日上午,王慧接到冯金荣电话时,第一批确诊患者已经住进了方舱医院。为避免医护人员与患者交叉感染,馆内被划出了“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以及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前往存放钥匙的办公室,王慧必须经过污染区。
建舱初期,武汉医疗物资匮乏,医用防护服稀缺。王慧只能自制防护服,她找了件医用手术服,戴了顶蓝色手术帽,没有护目镜,她慎重地戴好自己的框架眼镜,暗示“也许可以抵挡一点(病毒)。”戴好口罩,穿过四五十米的通道,她找到钥匙交给医生,当时就解决了通风问题。
像合力解一道谜题,每人做对一个步骤,疫情防控的效果就推进一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渐次抵达武昌方舱医院,痊愈的患者也陆续离开。2020年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49名痊愈患者走出武昌方舱医院,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这座最先开舱、最后休舱的“生命之舟”到了回归体育场馆的时刻。
再次穿上防护服时,王慧体会到真正的“全副武装”,为了解场馆使用情况及协调消杀工作,她和同事需要在痊愈患者离开后就进入病区,图书角随意堆放的书和病床旁的垃圾桶还留存着生活的痕迹——武昌方舱医院运行期间,共收治患者1124人,其中,累计出院833人、累计转院291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
新华路体育场也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这座“年事已高”的球场曾见证了武汉职业足球沉浮飘摇的历史,也在去年疫情期间,见证全国对武汉的支援。
“体育中心地处汉口商业、娱乐、休闲、健身、医疗核心地带,人流量大、人员构成复杂,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湖北省体育局新华路体育中心物业保卫部副部长张卫东介绍,作为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热定点医院的武汉协和医院与中心一墙之隔,在物流中断、救援物资难以驰援的疫情初期,体育中心的运动场成了直升机的起降点,“为确保协和医院、武汉疾控中心等单位的定向捐赠医疗物资及时到位,我们共协助直升机安全起降12架次,转运医用物资7.2吨。”
选择“逆行”的体育人
武汉“封城”令一下达,一支由党员、退伍军人、年轻干部组成的疫情防控管理突击队就组建了,张卫东就在其中。除了协助转运救援物资外,跟随湖北省体育局下沉社区,张卫东更近距离地目睹了疫情下那些关起门来的“难”。
江汉区王家巷社区,无电梯的老旧楼房很多,居住的大部分是老人。推开门,有人瘫在床上、有人行动不便,有一户出租屋,大人在酒店打工,留了4个孩子在家,“我们敲开门后,他们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说已经饿了两天,没吃的、没喝的。”张卫东和同事挨家挨户记录下需求,努力将他们的生活推回正轨。
无电梯的楼房,分送团购蔬菜食品都需要拎着送上楼,每次双手总是被勒得又红又疼。“我想到村子里的办法。”张卫东把家中晒衣服的竹竿,穿上晒腊肉用的钩子,做了一副扁担,用以运送物资,分送物资的效率提高了,他也多了个称号“扁担张”。
一组被媒体记录的数字浓缩了他下沉社区的32天:除了消杀工作,他每天坚持社区巡查两次,为社区转运分装生活物资800余包,为高龄老人、残疾人和生活困难家庭分送爱心及团购生活物资1075户次,保证23户慢性病老人用药所需,还教会396户1000余人使用健康码。
像张卫东一样“逆行”的人里,还有湖北体彩荆州分中心专管员谭树兵,在最肃穆的春节,他去到了风暴的最中心。
谭树兵的叔叔在医院工作,他因此得知“热门诊患者较多,急需志愿者帮助。”瞒着家人,在全国援助医疗队还没到来之前,他以志愿者身份到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协助病人分流。仅大年初一,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他便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帮助200余人次完成了检查流程。
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引导患者排队,然后带领他们逐一完成标本采集、CT检查,同时将标本送到化验室。有时还帮助隔离病房送药、用轮椅推送确诊患者做CT检查。就诊人数众多、加上对病情的担忧,流程稍显繁复就会成为患者情绪焦躁的导火索,谭树兵还需要懂得安抚患者情绪。
但这都不是他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N95口罩、隔离衣、一次性手套等防护用品不足才是最大挑战。像大量奋战在战役一线的人一样,谭树兵也时常整天不吃东西、不喝水,就是为了尽量不上厕所,“必须节约防护服,脱下来,就没有了”。
和谭树兵一样,佘亚洲也从事体彩工作,他曾是一名下岗工人,后来成为一名武汉体彩销售点业主。去年疫情期间,他就是被风暴裹挟的人。
去年腊月二十八,彩票休市后,佘亚洲坐车从武汉回咸宁乡下老家过年,“当时已经听说新冠病毒的厉害,我主动做了防护,也避免接触他人,却没想到自己仍会遭遇这一切。”当天晚上,他感觉有点不舒服、发烧,于是立即赶到医院检查,报告出来后,他当即被收院治疗,妻儿被送往酒店隔离,母亲则由社区工作人员送油送菜,解决隔离期的困难。
治愈出院后,佘亚洲每天关注着疫情变化情况,“新闻里说治愈患者的血浆对其他病患能有帮助。”他立马主动申请无偿献血,并把决定在患友群里说了,“同期治愈的好几位患友都响应,我们一起回医院完成了献血。”佘亚洲记得,患病期间,他微信上常有相熟的彩民发来问侯,现在,那些暖心的问候又变回下单的信息,这让他感到踏实,“证明我们已经回到正常的生活。”
而休舱一年有余的洪山体育馆也早已全面恢复原本的功能,健身场地正常开放、大型活动与赛事逐步重启、体育项目培训火热开展。只是在冯金荣眼中,“经历‘方舱’之后,洪山体育馆绝不再仅仅是座体育馆。”这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让他意识到,“今后体育场馆的改造建设,应当加强对应急避难、突发事件的考量”,“无论是体育场馆还是体育人,关键时刻,得扛得起社会责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