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新冠疫情肆虐已近一年。12月2日,英国批准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和德国BioNTech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紧急使用,并于12月8日启动疫苗接种。然而,英国人却无法如往年一样度过一个传统的圣诞假期: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12月19日宣布,由于发现传播速度更快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英国将在圣诞期间收紧防疫措施,把首都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疫情防控级别提升至新增的第四级。此外,据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20日证实,英国以外已有至少三个国家发现了与这种变异的新冠病毒相关的确诊病例。
此前,人们本寄希望于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来达到“群体免疫”,从而战胜疫情。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瑞安曾告诫称,不要在疫苗上市后盲目乐观。“疫苗不等于零新冠肺炎病例。”他坦言,尽管疫苗是抗击新冠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疫苗本身并不会结束这场疫情大流行。
面对层出不穷的“意外”,疫苗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群体免疫吗?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将为全球达到“群体免疫”起到何种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和富裕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可否兑现此前公平分配疫苗的承诺?
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巴里·布鲁姆(Barry Bloom)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流行病学副教授威廉·哈纳奇(William Hanage),以探究上述问题的答案。
疫苗效力将是决定“群体免疫”的关键
巴里·布鲁姆和威廉·哈纳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均表示,“群体免疫”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词。
原因是在疫情之初,英国首次将“群体免疫”这个概念放在聚光灯下就招致了巨大反对。2020年3月,疫情处于上升期的英国公布其“抗疫”方案,该国首相约翰逊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英国从第一阶段的“遏制”进入到第二阶段——“拖延”,其核心策略为“不严防死守,容忍疫情缓慢进展,期待大部分人在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从而使该国人群获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此言一出,引发了学界和民间的巨大争议。
哈纳奇是最早对“群体免疫”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专业却又简明的见解的人士。他在3月15日发表在《卫报》上的文章中指出,群体免疫需以研发出新冠病毒疫苗为前提,否则由此导致的“再小的死亡率”放在极大的人口中都是“恐怖的死亡数字”。此外,当时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措施也未充分考虑到第二波疫情。他强调:“不应在一种假设性未来的基础上让脆弱而易感染的人们现在就暴露在病毒中”。
如今,虽然第二波疫情确实到来了,但是疫苗也在创纪录的时间内被研发出来,那么我们该如何再次谈论“群体免疫”?
哈纳奇告诉澎湃新闻,他更愿意将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称为“Population Immunity ”或者“Community Protection”,这个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是:假使一个人具有免疫力,而且无法被感染或传播疾病,那么他也就可保护其他人,因为这意味着那些本身没有免疫力且会被感染的人受到了保护。
基于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得出50%~60%这个阈值,即只要全球人口中对新冠病毒具有免疫力的比例达到这个阈值,那么世界就有可能达到群体免疫。
然而,实际情况总是要复杂得多。
美国《科学新闻》杂志官方网站刊文指出,假使疫苗要在预防新冠肺炎发病和控制新冠病毒传播方面发挥最大作用,那么给足够的人员接种疫苗以准确达到群体免疫阈值就足够了。然而,假使疫苗效果较差,那么就需要给更多的人接种疫苗,以解决不同人群之间的免疫力潜在差距。
哈纳奇表示,鉴于新冠疫苗仍然有可能存在如效力有待考察等许多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故我们需要得到更多疫苗方面的信息才可做出判断。
目前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EUA)的辉瑞疫苗和莫德纳疫苗,它们均使用了mRNA技术。哈纳奇指出,这种技术由于太新,且无商用先例,我们仍然不知道这款疫苗预防病毒感染的效果究竟如何,即使个体受到疫苗保护不会患上严重疾病,但其仍有可能会被新冠病毒感染,并继续传播新冠病毒,“尽管我怀疑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我们仍然需要做一些工作,以真正确定这一点。”
接种疫苗可否在防止人们患病的同时减缓病毒传播?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减缓病毒传播是各国经济能否重启的关键因素。彭博社12月9日一篇报道就曾披露称,虽然英国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共同研制的疫苗对已感染病毒的大多数人来说可预防新冠肺炎发病,但在阻断新冠病毒传播方面的能力有限。该疫苗研发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周刊12月8日发表了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其结果显示,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只可使新冠病毒的传播减少约27%,远低于该疫苗在预防新冠肺炎发病方面的70%有效率。
眼下,我们仍不清楚已获批的辉瑞和莫德纳疫苗如何影响新冠病毒的传播。倘若这些疫苗根本无法有效阻止新冠病毒传播,则无法通过疫苗接种实现群体免疫。
不过,至少还有一个值得乐观的消息: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华庆此前曾指出,一般来说,病毒变异不会影响到疫苗对该病毒的免疫效果。对于新冠病毒后期是不是会有大的变异,各国的相关机构和疫苗企业,还在持续关注和研究。
公平分配疫苗面临挑战
美国《科学新闻》杂志官方网站在其刊发的文章中同时也提到,即使疫苗最终确实可以有效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但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群体免疫仍需要公平分配疫苗。鉴于当前已有的疫苗对运输和存储等后勤保障工作有较高要求,这一目标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假使贫困或农村地区的人们无法获得疫苗,那么在这些地区暴发的疫情可能会持续存在,若上述地区疫情蔓延至其他地区,那么阻止新冠大流行就可能沦为空谈。
据美联社12月15日报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卫生主管阿诺德·伯纳特(Arnaud Bernaert)曾表示,在预计明年下线的大约120亿剂疫苗中,富裕国家已经订购了其中约90亿剂疫苗,而由世卫组织主导的COVAX全球新冠疫苗计划目前尚未获得足够剂量的疫苗。伯纳特指出,COVAX可能会在相当晚的时间才可获得足够剂量的疫苗。据悉,该计划的目标是最快将从明年一季度起提供疫苗给参与计划的各经济体,到2021年年底向全球提供至少20亿剂疫苗。
全球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阿曼达·格拉斯曼(Amanda Glassman)指出,目前无法保证这些疫苗会在贫困国家发挥作用。同时,这些国家可能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支付COVAX提供疫苗所需要的费用。
布鲁姆也告诉澎湃新闻,更加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大国承诺过的用于支持该计划运转的大量资金并没有流入COVAX。此外,因为担心COVAX或终将失败,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正在退出COVAX,试图寻找另外的方式为自己的国家获取疫苗。
12月初,太平洋岛国帕劳就宣布放弃COVAX计划,转而希望从美国获得后者捐赠的疫苗。包括马来西亚、秘鲁和孟加拉国在内的其他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一直在寻找其他途径,并于近日与一些疫苗生产商签订了获得疫苗的备选方案。
布鲁姆指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裕国家仍在尽可能多地获取疫苗订单,如加拿大已为其3800万人口购买了2亿剂疫苗——比该国的五倍人口还要多,他们甚至已经在开始考虑如何处理最终剩下的额外剂量的疫苗。
在美联社获取的一份世卫组织内部讨论录音中,世卫组织疫苗主管凯瑟琳·奥布莱恩(Katherine O 'Brien)直言:“有关全球团结的呼吁基本上已经落空”。
“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美国新一届政府即将上台执政,但美国却不在COVAX计划之中,我担心COVAX在全世界公平分配疫苗的计划将会失败。”布鲁姆告诉澎湃新闻。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在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COVAX是“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必须在未知的领域内航行”,“COVAX失败的风险非常高。”
无国界医生组织疫苗政策顾问凯特·艾德(Kate Elder)表示,现在是GAVI、世卫组织和其他组织需要讨论如何增加疫苗生产了。对此,12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文称,当下中国仍有半年至1年的窗口期逐渐通过疫苗接种,建立起中国民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优势,同时按照全球对疫苗的需求,尽到大国义务,帮助国际上非疫苗生产国逐渐建立疫苗支持下的群体免疫。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