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让利1.5万亿”,“保市场主体”需金融托举

新京报网

text

这两天,“银行给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的话题,引发金融圈的广泛关注。据报道,6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等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该政策一出,6月18日央行迅速调降14天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至2.35%,预计央行将通过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通过引导MLF等,以有效减轻实体经济负担。

“保市场主体”需金融托举

推动金融系统给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无疑是有的放矢:金融似水、实体是田,浇水灌田是金融本职,水不灌田或无田可灌,都会危及金融本身。时艰之下,金融系统通过合理让利放水养鱼,与实体形成攻守联盟共克之,不单是权宜之计,更是推动金融回归服务本质的稳根之举。

一旦金融系统服务的客户出现风险,就不再是单纯的是否让利问题,而是金融系统面临坏账损失等问题了,因此,让利短期来看可能会让金融系统产生一定的收益损失,但可以有效缓解金融机构的本金损失。

而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推动金融系统给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是为了更好地“保市场主体”。

自2020年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后,当下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减税降费、减免租金、财政贴息等支持政策,落实“六保”任务,各大金融机构也创新业务积极配合落实保市场主体的任务。

这次国常会明确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就是为“保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支撑的实招。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实体经济突围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在当前市场风险厌恶情绪升温、对产品的创新性和差异性考评趋于严格的情势下,小微企业财务不规范、抵押品不足等,都会抬高其获得信贷支持的成本。

而推动金融系统给企业合理让利,就在于通过改进信贷机制——如将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信贷协作,发展小微企业基金和债市,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精准分析小微企业商业画布等方式,增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保市场主体”。

而在当下,通过各种举措保市场主体,不仅是保就业、保民生等,同时也具有舒缓风险,稳定经济基本盘等效果,市场主体得到有效保护了,“六保”任务才能得到有效落实,金融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缓释和治理。

▲资料图 图/新京报网

能倒逼理顺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关系

所以说,合理让利1.5万亿元,既是救人也是救己。对此,决策层不但已经经过了充分的压力测算,也做了相应配套政策准备。

一方面,合理让利1.5万亿元不会使金融系统伤筋动骨。一季度财报显示,上市银行的净利润为6000亿,同比增长5%,结合2019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万亿,平均资本收益率10.96%,种种数据都反映出银行系统是具有做出合理让利的可承受能力的。

另一方面,国内金融系统的运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国内金融系统的运行质量虽然得到极大改善,但净息差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尤其是其运营模式还主要以抵押担保等为主,风险管控依然依赖于抵押担保品管理,真正的信用贷款等相对有限。

换句话说,要享受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首先要有合格抵押担保品;没有的话,要么无法享受金融服务,要么需要他人担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主要看的是合格抵押担保品的价格变动。

金融系统的盈利过度依赖抵押担保等金融服务,导致其对企业真正风险迁移的跟踪识别不足;同时,中小微企业不得不承担大量相关费用。这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又未能真正有效管控好风险资产的在险价值。

为此,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有助于倒逼金融机构理顺与实体企业的关系,改善其运营模式,向运营管理要效率,通过真正有效地跟踪风险资产的演变情况服务实体,加深金融与实体的鱼水关系。

近年来各地一些城商行脱颖而出,尤其是一些以服务小微企业著称的城商行的资产收益率在中小银行中位居前列,就得益于这些银行夯实金融的服务本职,真正与客户共存共荣、相互助推。

当然,当前实体经济的困难,将使金融系统未来面临较高不良资产反弹等风险,这不可避免会抬高市场风险溢价,金融系统对此必须未雨绸缪,做好风险缓释准备。

鉴于此,政策层面也需要平衡好金融系统合理让利与防范风险扩散间的关系,把握好合理让利的度,既要实现经济金融系统改善风险的目标,也要对实体经济放水养鱼,避免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系统的单向转移。

总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融系统基于利己出发合理让利,本质上就是要真正服务于实体,实现金融与实体间的相互助推,成就彼此。只不过,合理让利不是一刀切的救助,对于已丧失造血功能的企业,唯有加速清算止损,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对质地不坏的企业让利,助其渡过难关。

也只有将金融系统让利好事做好,才能更好地“保市场主体”,也才能为稳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刘晓忠(财经专栏作者 资深金融从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