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深海可燃冰试采成功 有望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

亚太日报

text

可燃冰总资源量大约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但开采同时也存在风险,如果开采不慎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

将有“第二石油资源”之称的可燃冰课题研究列为国家863计划四年后,中国的可燃冰开发获得了一次实质性突破,有望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

据央视新闻报道,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在南海北部1266米深的神狐海域,中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获得了成功,并且让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从5月10日至5月17日下午3点,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7天从可燃冰矿藏中开采出天然气,连续产气总量11.32万立方米,平均日产1.6万立方米,最高瞬时日产3.5万立方米,甲烷含量达99.5%,目前试采正常,产量稳定,超额完成原本日采1万立方米的预定目标。

“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这将是一次由中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此外,他表示,可燃冰总资源量大约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但开采同时也存在风险,如果开采不慎,将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目前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

可燃冰,一般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是水和甲烷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可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目前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160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早在2002年,中国就正式启动了可燃冰资源调查与研究专项。2007年,中国开始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2009年9月25日,中国首次在陆域——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继加拿大、美国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2011年,中国在南海圈定了25个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到40亿吨油当量。2013年8月8日,针对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预测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验收。

按照此前对可燃冰的开发计划,2006年-2020年是调查阶段,2020年-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从2030年起,可燃冰的开发则会进入商业生产阶段。

据国土资源部数据,目前中国拥有的215万平方公里的冻土区中,其可燃冰的资源约可达到350亿吨油当量,而海域可燃冰的资源约达40亿吨油当量,是全球可燃冰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除了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积极对可燃冰进行试开采尝试。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2017年1月,在距日本爱知县海岸约80公里处的海上,日本成功实现首次通过分解可燃冰获得天然气,成为全球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该报道表示,对于能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可燃冰有希望成为日本新一代的“国产燃料”,但除技术和成本方面的阻碍外,海底可燃冰开采还面临着造成环境破坏的问题。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