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越來越多年輕家庭遭遇“語言苦惱”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張文靜 程楠)家住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的“80後”趙建華最近很苦惱。他的母親和妻子為孩子的語言問題意見不一,他也不知道一歲多的女兒應該學說蘭州方言還是普通話。

趙建華和妻子平時要上班,就由老人帶孩子。“我媽是地道蘭州人,習慣說方言,跟孩子溝通時用蘭州話。”趙建華告訴記者,他的妻子只會說普通話,因此希望老人能夠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我愛人認為方言說的人少,太土,而學好普通話將來更容易融入社會。”

如今,和趙建華一樣,越來越多“70後”“80後”家庭在子女語言學習上面臨著類似困擾。

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莫超致力於語言保護研究。他的調查顯示,方言和普通話的“較量”在現代社會日益激烈。一些家長尤其是年輕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學說方言,認為方言比較土,最好說普通話,有意識地阻斷了一些方言的傳承。

莫超介紹,語言科學研究證明,掌握一門方言有很多好處。“鄉音可以拉近距離,增進感情,也能增加學習者對其祖籍的認同,而且這也不影響學習普通話和英語等外語語種。多一種語言,就多一種參照,反而能夠提升語言能力。”

在北京一家企業工作的“上班族”李輝因為父母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熟練掌握著山東話和四川話,並從方言中受益匪淺。“找工作時,碰見用人單位是山東老鄉,我就說山東話;遇見四川老鄉,我就說四川話,每次都能增加親近感。”

莫超認為,幼兒0-5歲期間是其語言能力形成的“黃金期”,“這個時候聽什么話很容易記住,一錯過這個階段,學習別的語言就比較慢。

近年來,為了讓種類豐富的語言“生命力”更強、更能和諧共處,中國政府不斷採取措施,搶救、保存衰危語言及方言。

2008年起,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先後開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在此基礎上,2015年,中國啟動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項目,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收集記錄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語言文化的實態語料,以建成大規模、可持續增長的多媒體語言資源庫,全面提升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和利用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