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英国《金融时报》報道,香港政府在11月4日突然收緊房地產政策,對本地居民的第二套購房將再次提高印花稅,此前的稅率按照樓價區隔,最高為房價的8.5%,而在新政之後,印花稅則統一為15%。
香港房價在過去一年中經歷了過山車,今年前兩個季度,房價出現下跌,與2015年的高點相比,下滑了大約10%,但從第二季度底開始,房價開始明顯升溫,在過去的一個季度中,房價幾乎收復了全部失地,這成為了本次政策出臺的重要背景。
香港房價的突然反彈,在很大程度上與內地房價的飆升有關,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很多一線城市的房價與香港的差距已經明顯縮小,而在數年前還有至少30-40%的差距。從2005年以來,上海的房價表現明顯好於香港和新加坡,尤其在2015年之後,上海房價扶搖直上,而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價處於整體調整態勢。這導致了中國一線城市房價與全球主要城市的房價差距開始收窄,這樣的比價效應,讓很多資金開始尋找海外的投資機會。內地買家無疑是過去十多年來香港樓市的重要推手之一,而眼下的香港房價反彈,是否意味著中國資金再次開始全球圍獵呢?
內地投資客在全球樓市的大量投資,導致了很多國家和地區出臺了相關的房價降溫舉措,而這樣的舉措在未來是否會再度面臨挑戰,值得推敲。
新加坡市場仍然低迷
在很多國家的實踐中,新加坡對樓市的降溫舉措,幾乎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11年和2013年,新加坡政府先後兩次通過額外買方印花稅抑制投機性買房,規定外國買家和非個人購買私宅時,必須繳付高達15%的額外買方印花稅。與此同時,永久居民也須支付5%的額外買方印花稅,購買第二套房時則要付10%的額外印花稅。
而與此同時,新加坡金管局也對借款人的杠杆率和現金流進行收緊。這其中代表性的政策是房屋貸款與價值比率(loan-to-value,簡稱LTV),該政策從2012年開始實施,並在2013年進行過調整。總體來看,首套購房者可以貸款八成,但第二套房則只能貸款五成,第三套四成。另外一項政策則是總債務償還比率框架(total debt serving ratio,簡稱TDSR),此政策從2013年6月開始實施,政策的核心是借款人的所有債務的每個月還款金額,不得超過收入的60%。
這幾項政策聯合實施後,從2012年底開始,新加坡的房價進入“漫漫熊途”,在過去的兩年多的時間內,私人住宅的價格下跌幅度約為10%。跌幅最大的是豪宅價格,度假勝地聖陶沙的房價跌幅已經接近20%,至今市場元氣仍然難以恢復。
香港政策被迫加碼
而類似的政策在香港的執行效果卻不如新加坡,香港政府從2012年開始收緊房地產政策,當年10月,香港推出“額外印花稅”以及“買家印花稅”,政策規定,購買住宅3年內賣房需支付10%到20%不等的“額外印花稅”;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和所有公司購房需繳納雙倍即15%的“買家印花稅”。政策推出後,房地產市場並沒有明顯的降溫,這導致了香港政府在2013年再度出臺“雙倍印花稅”政策,即香港居民在購買第二套房屋時,需要繳納最高8.5%的印花稅,較之前的4.25%翻了一番。
這樣的政策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價的漲幅。在短暫的市場疲弱後,香港樓價從2014年之後再度上漲,直至2015年下半年才出現下降。其間,香港金管局於2015年2月出臺了提高首付等一系列政策,包括將價值700萬港元或以下自用住宅物業的最高按揭成數由六成至七成,調低至六成;將購買第二套房的按揭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由五成降至四成;將各類非自用物業的按揭供款對入息比率上限亦由五成降至四成。
房地產信貸政策收緊後,香港房地產市場明顯降溫。到2016年年中,香港的房價與2015年9月的高點相比下滑了大約10%,但仍高於2013年大約5%。但在過去的兩個季度中,香港房價開始明顯反彈,並開始接近2015年9月的歷史高點。這也導致了11月4日香港政府再度收緊房地產政策。
資本會否流出?
比較新加坡和香港的房地產政策,我們可以看出,兩地都沒有對房地產政策進行過放鬆,但香港房價卻相對更加堅挺,同時反彈速度也更快,這應該是受到了內地因素的影響。換句話說,房地產政策也開始像貨幣政策一樣,開始存在“洩露效應”和“比較效應”,這可能有悖於很多傳統觀念。
從這個角度來說,加上近期香港房價的突然上升來看,我們也需要警惕,中國房地產政策一旦收緊,是否會帶來更大規模的資本外流。這些資金的外流,一方面是因為在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與中國一線城市相比,很多國外大城市的房價顯得相當“便宜”。如果人民幣持續貶值,那麼這樣的資本流出趨勢可能會更加堅定。(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