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在加氢站建设领域加快了布局。
4月13日,界面新闻从中石化新闻办获悉,该公司在重庆市的首座加氢站——半山环道综合能源站于近日开工建设。该站设计日加氢能力1000公斤,将在四个月后建成投运。
中石化表示,将持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利用产业和网络优势,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力争五年内在重庆建成30座加氢站。
据重庆市两江新区官网显示,中石化半山环道综合能源站,属于重庆市首批开建的三座加氢站中的一座。
两江新区官网显示,4月8日,重庆市首批三座加氢站集中开工建设,分别为中石油重庆销售公司两江新区双溪综合能源站、鱼嘴综合能源站和中石化半山环道综合能源站。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总经济师杨正华表示,重庆市氢气资源丰富、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具有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的先天优势。
《重庆商报》报道,重庆市长寿、涪陵、潼南等地化工企业,有丰富的副产氢且成本较低。目前,年产量超过10万吨。
近年来,重庆市先后研究出台了《重庆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激励措施》、《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引进了博世、德燃动力、明天氢能等一批国内外氢能企业项目落户。
去年3月发布的《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及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企业超过80家,其中有全国影响力的整车企业2家、动力系统企业3家、核心零部件企业10家;并计划建成加氢站15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1500辆。
中石化是国内第一大氢能生产商,氢气年产能力超350万吨,约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其在燕山石化、广州石化、高桥石化等地,建有高纯氢生产装置和供氢中心。
“十四五”期间,中石化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中石化称,其从资本运营、技术研发、生产储运、网点布局、社会合作等各领域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已在加氢站、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多领域取得突破。
作为中国最大成品油销售商,中石化拥有3万余座加油站,这为其加氢站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9年是中石化氢能发展“元年”。当年7月1日,中石化广东石油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建成。中石化表示,这是中国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日加氢能力500公斤。
同年11月6日,中石化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下称法液空)签署氢能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法液空将成为中石化氢能公司的参股方之一,共同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整体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
2020年5月28日,中石化宣布在广州新建20座以上集加氢、加油、充电、非油、光伏发电等“五位一体”的综合能源销售站,预计系列项目营收将超100亿元。
当年10月10日,中石化资本、恩泽基金及康明斯中国签署合作意向书,表示将利用各方优势和资源,共同促进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开发及推广,推进绿氢产业发展。
截至2020年底,中石化累计开展加氢站试点项目27个,分布于广东、上海、浙江、广西和贵州等地。
中石化表示,在新能源领域,将巩固氢能领域产业领先优势,加快打造“油气氢电非”,即油品、天然气、氢燃料、充换电、非油品综合能源服务商。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石化(600028.SH)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石化董事长张玉卓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石化确保在国家碳达峰目标任务完成前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张玉卓称,中石化将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推进天然气全产业链跨越式发展,持续提升天然气在油气产量中的占比;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在推动商业示范上走在行业前列;此外,发展充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服务。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在氢能制造端,主要有国家能源集团、中石化、中石油、美锦能源(000723.SZ)、卫星石化(002648.SZ)、东华能源(002221.SZ))等企业。
日前,光伏龙头隆基股份(601012.SH)也宣布入局氢能产业。3月31日,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股东为西安隆基绿能创投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朱雀嬴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地方政府也在加快推进氢能发展规划。4月7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在2023年前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