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陽明山:沉醉海芋花海

新華社

text

台灣陽明山夕陽美景。

(記者曹典、陳思武)“迎著風一路欣賞海芋,你緊抱我這一場花季……周傑倫一曲《陽明山》,傳唱兩岸四地。又是一年春來到,台北人也涌向他們的“後花園——陽明山。

陽明山位於台北市區北部,原名草山,相傳清朝時,官府憂慮賊寇匿於林中竊取硫磺,故定期放火燒山,因此整個山區只能長出五節芒這類雜草,故而得名草山。1950年,蔣介石為紀念他景仰的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將其更名為陽明山。1986年5月,台灣當局設立“陽明山公園,佔地1456公頃。

時過境遷,曾經的“草山搖身一變成為“花山。陽明山公園具有特殊的火山地貌景觀和豐富的地熱、溫泉資源,遍植櫻花、杜鵑花、梅花、茶花、碧桃、杏花、海芋等多種花木,“陽明山花季也成為全臺最知名的賞花節日之一。據陽明山公園管理處統計,今年截至3月中旬,僅在陽明公園和花卉試驗中心,參觀人次就已突破150萬。

台灣陽明山櫻花林。

無論和風暖陽、粉櫻明媚、春光燦爛,還是細雨氤氳、花含雨露、霧繞青山,都是陽明山賞花好時節。春分當日,記者在陽明公園看到,杜鵑和茶花開得正盛,不同層次的白、粉、紅、紫鋪滿山野,三五成群的遊人們在花樹下拍照;小朋友們在灑著落花的草坪上走走跳跳;也有揹包客舉著自拍桿,自得其樂。

公園廣場邊有一巨型“花鐘,鐘面以綠草為底,其間栽植五彩繽紛的花卉,整點播放悅耳音樂,是陽明山最知名的地標之一。花鐘後方山坡上有一“辛亥光復樓,可以遠眺台北市區景色。

細雨朦朧中“霧裏看花,深吸混合著泥土、青草和硫磺的戶外氣息,也許此時更能體味王陽明富含哲理的名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月下旬的陽明山正是海芋花季,近8萬株杜鵑也陸續綻放。在竹子湖一帶,一塊塊海芋田組成白色的花海,在青山間格外亮眼,不少情侶會來此拍攝婚紗照。路邊是叫賣海芋花的小販,大約100元(新台幣,下同)8-10支,遊人幾乎人手一捧。

台灣陽明山海芋花海。

倘若趕上陰雨天,花30元在街邊買一碗熱氣騰騰的姜母地瓜湯,甜甜的地瓜與姜母的香氣,可以瞬間驅走“倒春寒。竹子湖另一個特點是“農家樂,白斬走山雞、山茼蒿排骨湯、炒山茼蒿、山苦瓜、山蘇等“土菜都很讚。

據介紹,陽明山從“草山到“花山的演變,也隱含歷史變遷縮影。清朝時陽明山開始種植茶葉,出口歐洲;日據時代為提供戰爭物資,種下許多松樹和杉樹,並按照日本人喜好栽種櫻花;光復後,又大量培植櫻花、杜鵑和茶花,終成現在山花遍野的面貌。

如今,陽明山在每年花期都會舉辦多種活動。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處長張鬱慧介紹說,週末開車上山往往大排長龍,為保證遊賞安全與品質,也為了維護景區空氣品質,台北市政府有時會實施交通管制,請遊客乘坐公車上山。

春季,來陽明山賞花、泡湯;走訪錢穆、林語堂故居品味文人雅興;在半山的咖啡館坐到日落後,去文化大學後山欣賞台北夜景。此時此刻,看不到街道川流不息的汽車,聽不到摩托車呼嘯而過的嘈雜聲,也可以暫時忘記永遠趕不完的工作……陽明山大概不只是台北人的“後花園,也是各地遊客心靈可以暫時安放的憩息之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