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第十讲现场。 张茵 摄
中新网杭州11月12日电(记者 张斌)11日晚,“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第十讲在浙江大学举行。
浙江“西大门”的“守门员”——衢州市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作为主讲人,面向浙江大学百余名师生讲述了当地率先全国进行的“多规合一”改革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立县”故事。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出席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第十讲。
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 张茵 摄
县域“一本规划”先行地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由于基础数据不统一、编制标准不一致、工作机制难协调等原因,此前,地方发展规划,特别是县级规划易产生数量多、定位不清、功能重叠、体系不全等问题,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产生消极影响。
现场观众提问。 汪旭莹 摄
鲁霞光直言,“十二五”期间,像开化这样的县,要编制规划124个,每部规划间相互不挂钩、也不连接,比如有的部门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有的则使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最后规划变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当前,中国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中就包括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此过程中,如何做好县域规划的顶层设计,并一以贯之执行?二十多年来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开化率先全国给出回答。
2014年,开化被确立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之一,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并持之以恒加以落实。
“开化为什么要做‘多规合一’?这和开化独特的区域位置、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生态禀赋有关系。”鲁霞光说。
鲁霞光回答提问。 张茵 摄
开化是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出境水质常年保持在Ⅰ、Ⅱ类标准,被称作浙江“大水缸”。作为国家生态县,当地85%县域面积为山地,森林覆盖率达80.9%,还拥有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
生态是开化的发展底色。鲁霞光介绍,1997年,当地就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此后十几任县委书记从未动摇这一战略。此背景下,相比发达地区做规划涉及面更广、顾虑更多的复杂性,选择开化进行试点,也有着“目标更清晰”的考虑因素在。
鲁霞光说,2014年开始,历时四年,在国家、省市县共同推动下,开化的试点最终取得“五个一”(一张蓝图、一本规划、一套技术规程、一个技术平台、一个体制机制)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立足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始终不动摇,把该保护的保护好,保护以外的发展空间留足好,尤其是建立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开发负面清单,搞清楚哪些不能发展、哪些区域不能进入。”鲁霞光说,并非所有空间都可以用来开发和发展,要实现精准、精细开发,就需要“把家底摸清楚”。
“摸清家底”后,开化初步确定开发上限。规划期内,当地县域总体可开发面积为152平方公里,生态空间从50.8%大幅提升至80.43%,其中252平方公里作为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这是否会缩小发展空间?
“(多规合一)成效非常明显。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1+X’的规划体系编制,我们为中心城区现有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鲁霞光说。
原来,此前不同部门对空间的多头管控,造成规划管控混乱。“多规合一”后,开化统一六大方面指标体系和若干个子体系,实现规划规范、统一且评价过程有一致性。因部门规划“打架”造成项目落地难,甚至落地后不合规的现象大大减少。
最终,开化通过编制“一本规划”、构建“1+X”规划体系,各类规划从55个减少到21个。借助“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开化正在探索“整体智治”,推动“多规合一”向数字化治理、信息化治理转变。该平台上线后,当地436个项目的决策时间从30个工作日以上缩短到8个工作日。
2016年,开化的“多规合一”试点获得中央深改组肯定,并于2019年荣获“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
“一张蓝图如何‘绘到底’?”
“‘一张蓝图绘到底’,我关心的是怎么‘到底’?有没有什么制度能保证规划被坚持下去?”11日晚,一位浙大学子发问——这是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最受听众欢迎的提问环节,现场听众可以直接与主讲的县域主官交流,不少有志从政、走向基层工作的学子借此获得鲜活的治理经验。
鲁霞光回应,开化已经建立了一套体制机制,从县委到部门,由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领,任何相关部门都不能改变规划,要按照规划落地项目。“明确的生态红线不能破,永久农用地不允许改变用途,这有上位法和体制机制进行约束,地方只能在弹性空间‘做文章’。”
“地方政府有这样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没有这样的自觉,朝令夕改,总是‘重启炉灶’,反复折腾,是对这个地方最大的不负责任。”鲁霞光说。
当晚,6位浙大学子等听众围绕“多规合一”试点、干部成长等话题提问,鲁霞光结合个人经历和开化发展实际一一作答。
据悉,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由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计划每期邀请在中国县域治理有一线执政经验和深度思考的县域工作主要负责人或相关领导干部走上高校讲台,围绕“县域治理”主题进行演讲。
“今天的思政课,颠覆了我对思政课的看法,是我心向往之的‘好课’。”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徐邦友参加11日晚的活动后发现,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与高校以往的思政课较为封闭、专业性不强、说教味重的表现不同,沟通了校内和校外的两个空间,联系了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同时还结合学者和官员、言说与示范,成为开放性思政课的典型。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柴燕菲为鲁霞光赠送《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历史》书籍。 张茵 摄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柴燕菲表示,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已走入第十讲,迄今为止,这一平台已邀请多位在中国县域治理有一线执政经验的领导干部,讲述县域发展和干部成长故事。
现场集体合影。 张茵 摄
“作为浙西以生态为‘底色’的山区县,开化有着县域层面‘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宝贵经验。今天的主讲人娓娓道来,讲述了当地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过程中,擘画‘一张规划’,平衡好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历程与细节,为中国社会的‘未来治理者’提供了十分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方法论。”柴燕菲表示,中国正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期待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平台能够汇聚更多县域治理的智慧,启示当下与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