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走进太行深山“望山书屋”:体味乡情与乡愁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磨子沟村。 翟羽佳 摄

中新网石家庄4月23日电 (郝烨)春日时节,太行山中段东麓的磨子沟绿意渐浓,余光横照下,显得娴静而深邃。若不是被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包围,掩映在群山深处的望山书屋更像是一座农家民宅,远离喧嚣,沉静且孤寂。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座隐藏在太行十万大山深处、最寂寞的书屋,感受当地人从贫穷落后到吃饱穿暖的知足和感恩,体味那割不断的乡情与乡愁。

从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驱车50多公里,沿着高低错落的公路盘旋而上,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平山县磨子沟村。李白曾用“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的诗句来形容太行山的险峻。这或是“八百里太行”最深处的村庄之一,土地贫瘠稀少,过去多靠天吃饭。走出大山,过得温饱富足,曾是许多磨子沟人打小的心愿。

图为磨子沟村。 翟羽佳 摄

沿村口影壁旁的青阶循级而上,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点缀在古朴民居中的望山书屋。这座地处海拔1100多米的书屋坐西朝东,由内外两间屋子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不同于城市中各类现代化的书店,掩蔽在群山深处的望山书屋显得更为素洁。

书屋旁,牌匾悬挂在垂直的木桩上,上面“望山书屋”四个字古朴而又遒劲。据介绍,自2012年起,中新社记者就开始关注这里,这座书屋便是由中新社记者策划的,图书也是由他们挑选和捐赠的。

“望山书屋”之所以取名“望山”,是因为山里人对山的那份特殊情感。磨子沟人祖祖辈辈居住在太行深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平山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县人民摆脱贫困,奔了小康。这个曾被认为是当地最偏僻、最落后的地方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给沉寂的大山带来希望。

图为望山书屋牌匾。 翟羽佳 摄

步入望山书屋,屋内布局古韵十足,一座石磨立在中央。磨子曾是磨子沟家家户户的标配,而磨子与粮食相关,寓意着丰收和富足。磨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张二朝介绍说,书屋由一座废弃的碾房改造而成,村里对碾房进行了加固和粉刷,门窗也更换成了古香古色的中式门窗。

环视书屋,房顶上还保留着木梁,书屋墙面上安装着由原木条切割而成的木质书架,上面摆放有门类齐全的图书,有文学类、养生类、心理类、种植类等读物约五百册。

行至内屋,南面墙上开辟的窗棂正对着大山。顺着窗户向外望去,蒙蒙的山雾缭绕在山间,冷峻的大山充盈了整座窗棂,这里就是望山书屋的阅览室。

图为磨子沟村。 翟羽佳 摄

2012年6月,中新社记者首次探访磨子沟时,这个村庄没有通讯信号,电视画面仍处于“黑白时代”,村民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骡子和骡车。孩子坐着骡车下山去上学,梁云平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帮助下实现了求学梦。

现在的梁平云已经读大三,假期闲暇时,她喜欢来到望山书屋,在阅览室内手捧热茶,品读书籍。在她的眼里,如今的磨子沟跟山下的生活差距在缩小。作为从磨子沟走出去的大学生,她盘算着毕业后回村发展,她说磨子沟是她的根。

如今,磨子沟常住人口仅剩9户14人,平均年龄70岁。相比一些村庄,今天这里或许还没那么富裕,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病返贫等,也成了当地干部群众依然要努力的事情。

村里人常说,从贫穷落后到吃饱穿暖,对于现在的生活,他们很知足,也很感恩。闲时,他们会来到望山书屋,期待依靠知识,摆脱陈旧观念,奔向幸福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