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全
载着一辆红色特斯拉电动跑车,世界现役最强大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6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升空,马斯克和他的团队居然搞成了!是什么让一个商人能把火箭“玩转”到这个程度?
“现实版钢铁侠”
马斯克能把火箭玩转到这个程度,和他的初心密不可分。
生于南非的他一直有个梦想——造火箭。小时候的马斯克每天花10个小时看科幻小说,能够记下整本百科全书。饭桌上,他可以脱口说出近地点和远地点的精确数字。马斯克的母亲透露,如果有人说月亮在100万英里之外,马斯克就会立即反应:不对,月亮与地球表面的距离是238855英里,还取决于你自己所处的位置……
18岁移民到加拿大后,马斯克选择了物理作为大学专业。他十分迷恋物理学的思维方式,也更乐意把自己看成一名工程师,而不是到纳斯达克敲钟的生意人。而他在大学时代研修的经济学专业和获得的沃顿商学院学位,则帮助他形成了兼具商业和技术的“跨界思维”。
2017年9月29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第68届国际宇航大会闭幕式前做主旨演讲。
这种“跨界思维”最典型地反映在“第一性原理”中,即凡事先看本质,再层层往回反推。就以造火箭为例,马斯克想到,民营经济力量要推动航天业发展,首先要激活市场,增加应用场景。增加增量市场最重要的方式是降低火箭成本。如何降低成本呢?过去火箭用一次就报废,如果火箭可以重复利用,成本就能大幅下降,最高可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而火箭各部件也应该做成本拆分,以求在各环节能省则省。
成年后的马斯克初心不改。他曾不止一次对朋友们说起自己的志向——“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太空或太阳能。”在与团队研发“猎鹰1号”时,他会长达几个月地研究航天工业及其物理原理,从同事们那儿借来《火箭推进原理》、《天体动力学基础》等各种专业书籍。他给火箭取名“猎鹰”也是为了向《星球大战》中的“千隼号”致敬,想让自己成为精彩未来的缔造者。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陶建中对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表示,自小听着外祖父冒险生涯长大的马斯克,12岁时就发布了一款游戏源代码,灵感正是源自太空场景。从小到大,这个被称为“现实版钢铁侠”的男人既有科技人员的强大创造力,又不乏商人敢做敢闯的冒险精神,爱开脑洞是他的常态(例如“洛杉矶地下隧道”、“神经织网”等)。独特的个性、旺盛的精力使他不被火箭发射失败、公司险些解体等问题困扰,在航天领域做出了一番业绩。
“体制外”的优势
而立之年的马斯克南迁加州投身太空领域,并幸运地结识了一群同样具有雄心壮志的航天人。
自20世纪20年代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在好莱坞设立车间以来,南加州因其温和且稳定的天气成为备受航空业青睐的城市。霍华德·休斯、美国空军、美国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其他个人及组织,都在洛杉矶及其周围地区展开了大量生产制造活动和尖端试验。虽然马斯克当时并不明确自己要在太空中完成什么项目,但他认识到只要留在洛杉矶,身边就不乏世界顶尖的航空业人士,他们可以帮助马斯克完善想法。那里还会有很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他的下一段创业旅程。
SpaceX的普通工程师都是年轻小伙子,他们在学校时成绩优异。马斯克会亲自到顶尖大学的航天学院打听成绩最好的学生。他经常会打电话到宿舍找这些学生并直接聘请他们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在近几年或者近几十年里,对于渴望探索太空的年轻航天人才来说,这是第一次有机会进入一家有趣的公司设计火箭,甚至成为一名宇航员,而不需要加入一家官僚主义横行的政府承包商。
而当SpaceX的雄心壮志传遍业界,许多喜欢冒险的顶级工程师纷纷从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轨道科技公司离职,来到这家行业新贵公司工作。这些人在以前的公司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无法自由工作。但在 SpaceX,马斯克甚至会用他的私人飞机搭载工程师往返加州工厂和得克萨斯州的试验场,以缓解他们的颠簸之苦。有时马斯克也会和他们整晚地做实验,不顾自己的名牌衣服污得一团糟。有一次,他还帮工程师霍尔曼挂了眼科专家号,并支付了诊费——他的工程师们在企业初创时每周工作100个小时以上,为了制造能让SpaceX站稳脚跟的商用火箭……这些都让 SpaceX 形成一种特有的团队氛围,共同抵御外界质疑。
当然,工作中也会有磕磕碰碰,也会经历挫折。“猎鹰1号”花费了6年时间才告捷,“猎鹰重型”发射也是卧薪尝胆7年之作。在低潮的时候,马斯克会同“有罪的技师”吵架,他甚至还炒掉了玛丽·贝丝·布朗。后者忠心耿耿地在马斯克身边当了12年贴身秘书,几乎是钢铁侠托尼·史塔克身边佩珀·波茨的翻版。业内有句笑话:钢铁侠不会开除佩珀,但马斯克会。
有分析指出,SpaceX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即使在商业环境非常成熟的美国,也是航天的“体制外”。但它也拥有“体制内”不具备的优势,包括没有历史包袱、机制灵活、有跨界思维等等。因此,马斯克可以用超出行规的高薪,从传统航天企业那里雇佣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竞争对手,坐在一起共谋人类的未来;可以跳出传统流程的框框,大胆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思路,着手尝试一些国家评审委员会肯定不会通过的新奇想法;可以像影视明星一样,在镜头面前尽兴表演,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为自己、为公司、为商业航天振臂高呼。
政府的“重商”措施
像马斯克那样愿意投身太空领域的民营企业家,在美国还有很多。安德鲁·卡内基、约翰·洛克菲勒等企业家都曾斥巨资扶助太空探索事业。他们的“太空梦”与政府的扶持引导密不可分。
2月6日,“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携带一辆红色特斯拉电动跑车飞向火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政府就扶持美国企业进入常规航天领域,允许政府给私营企业支付酬劳,向后者购买地外货运发射服务。1990年的《发射服务购买法案》直接要求NASA向商业公司购买发射服务,更是为航天私营领域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2015年11月,《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生效。法案规定,未来8年将陆续给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派发执照,允许私营航天企业进入外太空探索,以便促进商业航天发展、开发新能源,空间矿工对自己带回来的矿物质将保留所有权和使用权。法案提出了很多“重商”措施,例如增加了保护私人太空公司“免受有害干扰”的原则,保护他们的探测行动免于美国政府、其他国家或其他竞争对手的监控或恶性干扰等。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美国企业在太空领域如虎添翼,正是这些民营企业家,让美国跑赢了航空竞赛,跑在了宇宙探索的最前线。
陶建中表示,NASA给了马斯克及其公司很大支持。在人员方面,有经验、有才华、想干事的NASA退休员工进入SpaceX“发挥余热”。在项目方面,2008年最艰难的时候,马斯克压上了自己仅余的4000万美元,准备背水一战。如果不是最终拿到NASA的订单,马斯克几乎濒临破产。NASA支持的空间站合同成为了SpaceX资金来源的重要一部分。
美国政府、官方机构与私营航天企业的关系还是一种互利互惠关系。对美国来说,由于航天飞机135次发射2次事故14人遇难,造成严重后果,成本也严重超支,因此不得不在载人火箭方面调动私营企业积极性、求助于它们。在这方面,能够进行飞船、一级火箭“双回收”的SpaceX给政府以希望。这意味着在高投入、高风险的火箭行业走出了“少投入”的新路。而私营公司也有利可图。它们可以借此开发太空旅游等项目,也能让实现外星球移民设想变得更切实际。现在的问题是,私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更完善,以符合美国国家的要求,这将成为私营航天企业们未来着眼的方向。
陶建中表示,美国SpaceX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尤其是如何更好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