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點 | 花道在中國坊間興起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任沁沁)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對美感體驗的追求,更多中國人開始關注生活與藝術的修養,花道作為一種藝術生活方式,在坊間悄然興起,成為一種時尚。

上周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上,人們被一場花道表演所吸引。從事花藝近30載的中國插花藝術弘揚者萬宏,把工匠精神融入花藝作品設計中,帶來了一場賞心悅目的演繹。

“和其他商業花藝師相比,這是一位把人生感悟融入花道教學與花藝創作過程的藝術家。”觀眾付小毛說,大道至簡,萬老師的作品投射出寧靜閒逸之氣,讓人脫離浮躁。

萬宏20多歲時開始堅持學習熱愛的花藝,而立之年以紮實的技藝獲得中國首屆插花花藝大賽總冠軍,十年磨一劍至日本池坊花道正一級教授,代表中國出席國際級花藝交流盛會。如今,他專注中國插花文化研究,開拓“易花道”流派的傳播和教學。

“中國花藝界近年來進步飛躍,但技巧方面尚待花藝師們去耐心磨煉,沒有2萬小時的研習是成不了大師的。”萬宏說,不過,傳統的文化底蘊是我們的優勢。

儘管當今花道在日本最為盛行與繁榮,但事實上,在日本花道發展的歷史上,中國插花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插花始自春秋戰國的生活裝飾用花,後與佛教供花結合而延綿不斷,並在隋代隨著日本使節傳到日本。從佛前供花、宮廷插花,再到文人插花,插花經歷了信仰、裝飾與理想追求的階段。

“正如茶道傳入日本後得到傳承,花道也被日本人學習和改進,融入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內涵,並且和茶道、香道一起成為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萬宏說。

日本花道又稱為“華道”、生花等,經過八至十二世紀的發展,已逐漸擺脫了佛教色彩,演變為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形式。傳承至今,根據日本人的自身喜好、欣賞角度以及四季花材之不同等因素,日本花道已產生了二、三千個流派。

然而,當花道在日本漸成體系,插花藝術在中國卻由於歷史原因幾乎被中斷。 “我們自古而來的插花藝術,如果也能真正傳承至今,人們的生活是否能多幾分意趣,意境會否得到昇華?”插花藝術愛好者馬志紅說。

由於父母喜歡種花,馬志紅從小就熱愛美好的事物。大概十年前,從事建築行業的她,開始學習花道,上體驗課程;2012年,結緣了台灣靜思花道,一頭扎入其中,悠然自得;2013年,日本池坊學習花道。如今的她,已是日本池坊準教授、靜思花道高級班成員。

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上,馬志紅的參展作品是《池坊自由花·菩提林立同根生》。“花器很小,方寸之間。菩提林如果想立起來,必須有強大的內在;菩提林如果想有道氣,必須互相禮讓。”她解釋了作品的意涵。

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影響,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直觀呈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和審美情趣。“萬物有靈性,人們根據其生活習性,對無語無義的花草賦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力。”馬志紅認為,從自然美到人文美,花道藝術也直接映射、影響人們的心靈。

在她的理解中,花道不僅是對大自然規律的尊重,更飽含了感恩、尊重、愛的人文關懷。“通過插花感受自然、生命的變化,一方面提高自身審美,另一方面則修身養性,讓人擁有一顆安靜的心。

她因此結交了很多熱愛生活的知己,“80後”姑娘龍超就是一位。

“花道的藝術意涵,吸引眾多同道中人。”龍超說,花道講求的不是插花技巧,而是涵養人文的延伸。

“一葉一如來,一花一世界,當花與草相遇時,能夠運用在生活上成為智慧,就不只是一種藝術,而是心靈的提升。”她說。

“插花藝術的流行,基於國泰民安的環境。越安穩,越富足,插花越普及。”馬志紅期待著,花道能走進中國尋常百姓家。“如果有一天,孩子們的教育體系中也有這類的美學課程,中國插花藝術興盛就指日可待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