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化身”绿水青山 山西临县借生态资源助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text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造一片林,改善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的思路。临县新闻中心供图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昔日荒山“化身”绿水青山 山西临县借生态资源助乡村振兴

中新网吕梁11月19日电 题:昔日荒山“化身”绿水青山 山西临县借生态资源助乡村振兴

作者 吴琼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既是对黄河大峡谷的描述,也是对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生活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地处晋陕黄河峡谷中部、吕梁山西侧的临县,曾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多山少绿,2013年,该县林草植被覆盖率为18%,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水土流失面积2580平方公里,占该县总面积的86.6%。如今,走进临县,广袤的黄土地上,一座座山川披上“绿装”。

图为临县庙坪村参与造林合作社的贫困户栽植核桃经济林。临县新闻中心供图

荒山变青山 摘掉穷“帽子”

“自从来到村里的造林合作社工作,我一年能挣4万多元。”50岁的吕福勤是临县大禹乡火燎坡村的贫困户,19日,正在山上务工的吕福勤告诉记者,以前,一家人主要依靠几亩薄地和他在外打零工度日,收入很不稳定,成为护林员后,依靠种树和政府补贴等,他的收入不仅稳定,还成功脱了贫。

临县是首批国定贫困县,也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贫困县。临县的积弱积贫有多方面原因,但归根到底是其落后的生态环境。

要想富,还要从生态建设想办法。1990年,时任临县县委书记的樊吉厚,徒步7天时间,考察临县沿黄7个乡镇,找到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发展方向。此后,历任县委书记紧抓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并与时俱进地丰富和拓展,开始生态建设的初步探索。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造一片林,改善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的思路。2016年起,该县抓住山西实施太行山吕梁山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政策机遇,建立生态扶贫持续稳定带贫减贫机制,将生态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统筹生态生计。

村民学习枣树种植。张福荣供图

青山变“金山”过上好日子

生态扶贫战略实施以来,临县牢固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和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扶贫的首要目标,改变以往就林业抓林业、就增收抓增收的做法,逐步实现生态改变、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体推进。

多年来,临县持续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将退耕还林地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放活承包经营权,使退耕还林工作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2017年至2019年,临县共实施退耕还林78.55万亩,占山西省的22%,应补助资金117825万元,分五年兑现。目前兑现52167.5万元,惠及11.3万户30.7万人。

同时,临县按流域推进集中连片治理,实施碛口景区绿化美化和城区东山绿化等工程;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增加林区产出;采取村支部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入资等方式,推广合作社造林,鼓励贫困民众参与。目前,该县专业合作社291家,社员1.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达1.14万人。

图为黄河支流临县月镜河流域中兴社生态治理区。临县新闻中心供图

升级传统农业 增收更添保障

临县是中国红枣之乡,红枣种植有3000多年历史,但低产低效问题一直较为严重。为破解这一难题,临县以振兴红枣产业为切入点,在八堡等13个红枣主产区乡镇实施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38万亩,打造碛口红千年枣林综合性示范基地等10个集中连片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示范园区,累计助推贫困户29177户、贫困人口81131人脱贫增收,红枣收入约占农户总收入的30%。

临县三交镇罗家山村村民张福荣,2017年利用600亩撂荒的红枣林资源,创办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对枣林进行品种改良、品质提升,施用有机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管理,打造有机产品品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目前,罗家山村近99%的农户都在合作社务工。除了冬季最冷的两三个月,村民都能在此务工。”张福荣说,依靠枣树种植,基本上每人一年能挣8000多元。

依托生态扶贫战略,既改变生存环境,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底,临县生态扶贫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37%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目前的24.5%,整体气候环境和民众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向好发展。今年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今年以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山西省委绿化彩化财化的生态建设要求,临县打造了四个示范工程,创建四种模式,进一步深化生态扶贫内涵,探索沿黄修复治理的新路子。”正如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曾公开表示,临县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等项目,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