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21世紀經濟25日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在11月初高層關于房地産的會議上,繼續明确提出對房地産進行宏觀調控,各地要丢掉幻想,不能松動,要繼續嚴控,端正態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前瞻
從近期高層表態來看,2017年調控政策仍將持續,引發眾多機構對調整導致下滑的擔憂。即將到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定調下一年的政策走向,在控制重點城市房價、加快三四線城市去庫存與穩增長之間尋得平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樓市調控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或在2017年繼續發酵。
今年9月底到10月初,一、二線熱點城市實施了嚴格的房地產限購限貸措施,對這些地區的房地產銷售和投資產生的影響立竿見影。
一些機構認為,一旦明年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太快,僅靠新動能和基建投資,將可能難以遏制住經濟下探趨勢。而從近期高層表態來看,2017年調控政策仍將持續。
因此,即將到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定調下一年的政策走向,在控制重點城市房價、加快三四線城市去庫存與穩增長之間尋得平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房產投資增速將維持低位
2016年第4季度,房地產行業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是,儘管一二線城市住宅市場在執行力度空前的調控面前,出現“量價齊跌”的局面,但企業拿地熱情不減,土地市場依舊火熱。
來自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下半月在住宅市場方面,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鄭州、深圳、廈門7個熱點城市新房價格已經出現下降。同時,中原地產統計顯示,全國54個熱點城市共計成交住宅15.37萬套,比10月同期下降10.7%,比9月同期下降16.2%。
11月下旬,福州、廣州、武漢等城市接連拍出高價地塊。11月22日,武漢單日拍出17宗地塊,總成交價約196.86億元。同時,930新政後,北京連續四個地塊出現了開發商為最終勝拍,觸發100%持有地塊住宅用地的條款,企業資金回籠壓力空前。
近期銀監會加強監管房地產金融業務,疊加住房市場的收緊態勢和部分企業的非理性拿地,使得各方對明年一旦達到交易量低谷,房企流動性的充裕程度產生疑問。
這也令明年的房地產投資增長,面臨較大壓力。
鑒於房地產投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上述情況也引發了一些機構對2017年經濟下探的擔心。瑞銀證券近期發佈報告稱,預計2017 年房地產新開工增速放緩至0-2%,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從今年的約6%降至更低水準。而房地產調整帶來的下行壓力,將會使得實際 GDP 增速放緩。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專家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嚴金明認為,從宏觀角度而言,全國住房絕對短缺的時代已經結束,房地產行業的外部環境與自身供求結構已經發生重大改變,房地產投資大規模超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在新常態下,不能再和過去某些地方一樣,過度重視和追求房地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
嚴金明預計,2017年審慎的價格監控和信貸政策仍將持續。但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下,經濟新常態中出現結構調整、階段性下行的壓力仍然存在,相應政策具體如何制定,還有待觀察。
調控手段需細化
從目前情況看,2017年樓市調控可能仍將繼續。
有知情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在11月初高層關於房地產的會議上,繼續明確提出對房地產進行宏觀調控,各地要丟掉幻想,不能鬆動,要繼續嚴控,端正態度。
不過,在本輪調控效果顯著的前提下,未來調控措施進一步加碼的可能性不大。
中金公司發佈報告稱,此輪調控目的在於“控一線、穩二線”,只有在現有措施效果不及預期的情況下,才會有進一步政策出臺,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預計將會出臺其他措施和指引,促進房地產市場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多方專家,大多數的觀點是,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如何平衡控制重點城市房價、加快三四線城市去庫存與穩增長之間,難以有統一的政策指導,推出更嚴厲調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上述三者中,針對三四線城市的庫存去化思路較為清晰。
7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採取正確方略和有效辦法推進五大重點任務,其中去庫存和補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導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工市民化有機結合起來。“一億農民進城”、“特色小鎮”等政策已開始落地推進。
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鄭之傑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下一步國開行將支持棚戶區改造,助力房地產去庫存,繼續加大推動力度,重點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林區、墾區、國有礦區、採煤沉陷區、棚戶區的改造,同時強化加快資金支付,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把棚改這一重大民生的好事做好。
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院長認為,雖然上述問題在政策層面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案,但其背後的關鍵是如何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的現狀。
他指出,11月23日,國土部發佈《關於深入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的指導意見(試行)》,提出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升級優化用地結構,這是在土地供求矛盾尖銳的重點城市中短期內改善這一問題的嘗試。但長期看,還需要推動土地規劃與城市規劃的統一,實現多規合一。(21世紀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