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7月17日電題:西藏昔日對尼泊爾最大貿易口岸將復關擴大開放
新華社記者李來房、黃興
西藏南亞貿易陸路大通道建設正在提速。記者從西藏吉隆海關獲悉,作為西藏曆史上對尼泊爾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吉隆口岸復關開放工作進展順利,計劃今年10月正式擴大開放。
吉隆海關關長王瓏16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正式通關以後,邊境小額貿易、邊民互市、旅客互通等都將發生轉變,商品種類會進一步增加,包括中國的援建物資、電子產品出口等會更多,貿易量將進一步提升。
王瓏表示,與目前西藏最大的樟木陸路口岸相比,吉隆口岸地勢開闊,道路條件好,發展潛力更大。
今年上半年,吉隆口岸邊民互市貿易增長迅速,總量2616噸,總值2615萬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8.4倍和8.9倍,總值為去年全年兩倍多。目前出口以服裝鞋帽等傳統商品為主,進口麵粉、生活用品和銅製品等。
記者在吉隆邊境的熱索口岸看到,中國建設的新熱索大橋已基本完工,將取代目前使用的鐵索橋成為口岸最主要通道,口岸出入境聯檢大樓建設也接近尾聲。從吉隆鎮到熱索的24公里公路改造工程、口岸電站等基礎設施工程都已完成。
在口岸等待貨物入境的35歲吉隆村村民拉巴告訴記者,他今年開始做較大規模的邊貿生意,已從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進口了300萬至400萬元的商品,凈賺了10多萬元,家裏生活條件改善很多。“口岸開放後,我的生意會越做越大”。
尼泊爾熱索瓦海關檢查員拉讚·巴特拉伊對記者說,口岸正式擴大開放後,雙邊貿易將大幅增加,尼泊爾熱索瓦邊境地區的人們期待通過與中國做生意來改善他們的生活。尼泊爾政府正規劃在熱索瓦新建一座海關大樓。他希望中國在口岸有銀行貨幣兌換服務,讓貿易更加便利化。
吉隆,藏語為“舒適村”“歡樂村”之意。該縣位於日喀則地區的西南部,南與尼泊爾接壤,邊境線長162公里,自古就是西藏與尼泊爾交往通商的要道,擁有豐富的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被譽為“珠穆朗瑪後花園”。
吉隆海關1962年成立,1978年吉隆口岸被國家確定為一類陸路通商口岸。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基礎設施薄弱,吉隆口岸對外貿易開始萎縮,1985年至2006年海關人員暫時撤出口岸。
2007年,為貫徹國家發展吉隆口岸興邊富民政策,海關關員恢復常駐。近年來,隨著西藏加快建設南亞貿易大通道,吉隆口岸成為西藏加強邊境口岸建設的重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