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邱“金银潭医院”的战疫一个月

text

大邱可谓韩国新冠肺炎疫情“震中”。

疫情当前,白衣天使们冲在最前线与病魔短兵相接、殊死搏斗。

记者近日独家探访了一所堪称大邱“金银潭医院”的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听一线医护人员讲述他们的“战疫”一个月。

老院区突然成了战疫前线

金真焕瘫坐在应急处置中心,一脸疲惫。大邱疫情自2月下旬急速恶化以来,他已保持了一个多月高强度工作。

他所在的启明大学附属大邱东山医院创建于1899年,是当地的老牌综合医院,老院区位于大邱闹市区。自打医院去年4月启用了另择地址修建的新院区,老院区仿佛归于沉寂。若非这场疫情突如其来,恐怕不少大邱本地人都搞不清楚,老院区究竟还看不看诊。

2月21日,大邱“超级传播事件”核心人物“31号患者”确诊后三天,东山医院老院区诊疗部长金真焕接到通知——老院区被指定为“新冠肺炎地区重点收治医院”。从那一天起,疑似病患如潮水般涌入……

3月15日,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东山医院,一名医护人员的上衣被汗水浸湿。新华社发(李相浩 摄)

韩国疫情形势急转直下。疫情以大邱和庆尚北道为中心迅速蔓延,确诊患者人数开始以三位数速度攀升。

作为整个门诊部医疗人力和物资调度的统筹负责人,面对挤爆门诊的病患,金真焕内心压力可想而知。

3月18日,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东山医院,一名医生准备进入负压病房内查看重症患者情况。新华社发(李相浩摄)

“为了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我们给当时正在入院治疗的180名各科室病人办理了出院、转院手续,腾退出将近240个床位。”

然而,大邱当时已累计确诊3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等待检测的患者更是不计其数。医院决定,紧急启用和改造院区内已经废弃的病房。

“虽然老院区很多病房空置,但设施老化、多故障,水电暖暂时不通,病房根本不具备马上启用条件。我们只好跟疫情赛跑,一个楼层一个楼层地施工改造。改造一层,就启用一层。一直挨到今天,”金真焕说。

更困难的是人力短缺。金真焕说,老院区在疫情暴发之初坐诊专家少之又少,专门负责传染病的专家只有两三人,再加上百人左右的护士队伍,就是这座“重点接诊医院”疫情初期的全部家底。

一直坚守抗疫一线的内科医生权泰亨也对此记忆犹新。“刚开始,跟我一起负责新冠肺炎诊治的大夫只有4人,诊疗体系也不完备,现场处置可以说一片混乱,”权泰亨说。

全韩医护人员驰援大邱

在韩国卫生部门统筹调配和媒体广泛呼吁下,来自韩国各大医院的医护志愿者、大批军队医护工作者分批驰援大邱和庆北地区。东山医院人力紧缺的局面逐渐有所缓解。

来自首尔峨山医院重症监护科的护士权善姬是医疗支援队伍中的一员。她说:“之前看到大韩重症患者医学会贴出公告,说是正在招募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志愿者,我马上报了名。”

“我刚到这里时一个最突出的感受是,重症病房环境杂乱,病房内物品也十分凌乱。”

权善姬套着笨重的防护服,戴着硕大的滤尘呼吸器,一边要照料患者,一边还要想方设法调整监护病房。

3月18日,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东山医院,一名医生在负压病房内查看某重症患者情况。新华社发(李相浩摄)

“意识清醒的患者孤零零坐在那里、入睡困难,还有不少重症患者状况很差。想想他们正经历怎样的煎熬。我希望,自己每一份努力都可以帮到他们,”她说。

经过各方努力,截至3月23日,东山医院老院区床位增至465个,重症监护病房数提高到20间,负压隔离病房扩充到10间。

3月23日,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东山医院里贴满了对医护人员的祝福和加油纸条。新华社/纽西斯通讯社

“来医院支援的教授级诊疗专家共有29人、医护人员超过200人,”权泰亨充满感激,“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迅速投入一线,为我们提供了极大帮助”。

金真焕说:“人手最紧张时,一名护士需要同时照料30名患者。现在,一名护士需要照料15名病患。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我们也有能力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三的特别护理。”

“想你们了,再忍忍”

据韩国疾病管理本部2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当地时间23日0时至24日0时,韩国新增7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增至9037例,累计治愈出院3507例。近日,韩国确诊病例每日新增放缓。

据了解,截至3月24日,东山医院已收治571名患者,其中196人已出院。现阶段医院床位仍处于高度饱和状态,但救治工作有条理,医护人手也充裕多了,比最初已得到大幅改善。

启明大学附属大邱东山医院外,长期佩戴防护装备后,医护人员展示其面部留下的明显压痕。(韩国启明大学附属大邱东山医院供图)

谈到韩国抗疫经验,权泰亨认为,除了整个医疗系统快速动员外,还应归功于韩国民众的团结。“如果大家都还是只想着自己眼前的事情,没有伸出援手,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说,“正是很多个体的团结和牺牲精神,才换来了今天的转好局面”。

3月18日,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东山医院,医护人员对记者摆出胜利手势。新华社发(李相浩摄)

权泰亨已每天十个小时、连续工作超过一个月,盼着能早日见到家人,人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我因为自身有被感染的风险,所以没办法和家人见面,一线医护人员有太多人都和我一样了,”他说,“我和家人每天都会通话,说得最多的就是,‘想你们了,再忍忍,一切都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