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 北約峰會:成果寥寥 方向不明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8日至9日在波蘭首都華沙召開首腦會議。北約成員國、夥伴國以及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2500多名代表與會,議題涵蓋北約與俄羅斯關係,烏克蘭、阿富汗、敘利亞局勢,以及反恐和打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等全球性安全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此次峰會規模大、議題多,但從最終成果看,北約在核心議題上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未來轉型方向也未得到明確。

實際成果有限

在烏克蘭危機持續的背景下,北約批准在中東歐的駐軍計劃成為本次峰會的一項重要成果。

北約領導人決定,從明年開始在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以輪換駐紮方式部署總共4個營的多國部隊,主要盟國美國、德國、英國和加拿大將分別承擔一個營的領導責任。北約還計劃在黑海沿岸的羅馬尼亞增加軍事存在,主要是把羅馬尼亞的一個旅改編為多國參與的部隊。

北約還決定,為應對難民危機和“伊斯蘭國”恐怖主義威脅,將加強與伊拉克、突尼斯等國的安全合作,幫助這些國家發展防務,以維護其自身安全和打擊極端勢力,從而穩定北約周邊地區形勢。北約同意向美國主導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提供預警機支持,並在地中海開展反恐行動。

會上,北約領導人還表示將繼續向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提供支持,但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未被列入會議議程。峰會間隙,北約與歐盟領導人簽署了聯合聲明,決定加強兩大組織的合作。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成果並未超出今年2月和6月北約防長會已經達成的共識。比如此次宣佈的中東歐駐軍計劃,經過此前兩輪防長會的磋商已被充分曝光,而且該計劃無論從規模還是性質上,都不屬於北約戰略部署的重大調整,但仍然成為此次峰會的“重頭戲”,足以說明峰會實際成果有限。

對俄威懾與對話並重

就在峰會開幕前兩天,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發佈了將與俄羅斯再次召開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大使級會議的消息,表示雙方將就烏克蘭危機、軍事行動風險管控等話題進行磋商。

對於此次峰會通過的中東歐駐軍計劃,西方輿論普遍認為,駐軍以大國牽頭、輪換駐紮的形式進行,是為了不違反北約1997年與俄簽署的一項協議。該協議規定,北約不得在俄周邊永久駐紮大規模作戰部隊。因此,以輪換駐紮的形式駐軍既可以安撫烏克蘭危機後對俄疑慮加重的中東歐盟國,也能夠避免與俄羅斯“撕破臉”。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動向反映了北約對俄威懾與對話並重的兩手策略,而北約採取此種策略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北約越來越意識到,俄羅斯在反恐及敘利亞和烏克蘭問題上發揮著關鍵作用,北約不得不與俄進行溝通。

其次,北約內部的一些歐洲大國不希望激化與俄羅斯的矛盾。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克裏斯蒂安·莫林指出,雖然波蘭等國支持加強對俄威懾,但在另一些國家,威懾被認為是冷戰遺物,得不到民意支持。

第三,在持續對峙態勢下雙方需要防控軍事摩擦。因為一旦發生擦槍走火或者誤解誤判,可能導致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

最後,從長遠看,僅靠威懾不可能確保持久和平與穩定。莫林認為,安全是威懾和對話的總和,威懾的力量不應被誇大。北約在加強軍事部署的同時尋求與俄對話有助於緩解衝突和開啟合作路徑。

戰略轉型方向不明

冷戰結束後,失去蘇聯這個主要假想敵的北約一直在尋求重新定位,試圖通過轉型來謀求生存和發展空間。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北約將戰略重點轉向提升對外干預能力,在阿富汗開展了大規模軍事行動,並向東大幅擴展勢力範圍。烏克蘭危機後,北約重新聚焦於域內安保。本來人們期待此次峰會能就未來北約戰略作出規劃,但會議在這一問題上並未給出答案。

北約內部戰略辯論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看待“俄羅斯威脅”,但各成員國在這一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歐洲項目研究員安德魯·米奇塔認為,儘管華沙峰會批准了中東歐駐軍計劃,向俄發出了北約集體防禦承諾不容置疑的信號,可以構建一定的威懾力,但在更為核心的東擴問題上,北約不會觸碰俄羅斯的“紅線”,把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納入北約。

此外,西亞北非等歐洲周邊地區長期動蕩,帶來了日益嚴重的威脅,而對於這些問題,北約在戰略層面和實際行動上都缺乏有效應對。北約企圖幫助西亞北非地區的一些國家發展自身防務以應對恐怖主義,但這些著眼長遠的合作對迫在眉睫的反恐需要來說卻遠水解不了近渴。(參與記者:周珺、韓梅、陳序、石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