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刀】
7月19日,《纽约时报》(NYT)一篇涉疆报道引人注意:
文章主基调毫无疑问是负面的。常读外媒,对负面评价早已习以为常。可是,文刀君特别想提醒读者,不能只读懂外媒的负面情绪,还要读懂负面情绪背后的思维、文化、意识形态逻辑。
这很重要。因为,它关乎你的说理与反击是否“有的放矢”,更进一步,它关乎是否懂得如何在西方话语结构中讲好中国故事。
大道理已经说得太多,我们来看细节。
NYT文章中有一句细节描述:
The workers are required to learn Mandarin and pledge their loyalty to China at weekly flag-raising ceremonies.
新疆工人学汉语、集体升国旗唱国歌,这句细节描述并非NYT凭空捏造,而是来自国内权威官媒。
我们不禁要画个问号:在NYT笔下,或者在更广泛的西方读者眼中,新疆工人每周集体升国旗唱国歌,是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从NYT的报道来看,NYT显然不认为这是美丽的风景线;诸位如果读过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名著《1984》,当知西方普通民众也不会把它当成美丽的风景线。
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令文刀君想起翻译家巫宁坤先生在回忆录《A Single Tear》里的一段描述:
有一天,从广播大喇叭里传来一个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参加集体工间操,陈梦家一听就发火了:“这是‘1984’来了”。
陈梦家是与闻一多、徐志摩齐名的新月派诗人、考古学家,可惜在那个年代被打为右派,不甘屈辱自缢身亡。陈梦家之所以有《1984》的代入感,因为小说里恰恰有“主人公在监视下参加集体广播体操”的描述。
《1984》这本书深刻影响了西方民众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作者的大名已进入英文词典,“Orwellian”一词几乎成了“极权主义”的代名词。陈梦家的反应,大概就是西方普通民众对那道“美丽风景线”的反应。
这是NYT之所以描述新疆工人集体升国旗唱国歌的逻辑所在。作为国际传播工作者,要读懂NYT的逻辑以及更广泛的西方读者的逻辑。
我们常说,内外有别。从技术层面讲,“工人集体升国旗唱国歌”是否“对外”构成“美丽的风景线”,正是这个“别”的体现。同一件事,对内讲与对外讲,效果上可能是天壤之别。NYT与国内媒体的报道差异,反映的是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对立,其实不仅仅是两国政府间的事,它早已蔓延到更广泛的“民众”层面。
实践中,把一篇中文新闻稿编译成英文,不是机械地完成文字转换那么简单,要学会甄别文化上的“雷”,否则很可能陷入自嗨而不自知,效果上可能适得其反。
目前,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依然要在西方的话语体系里寻求突破,这是无法忽视的现实。现阶段忽视这个事实纯属自欺欺人。
在西方的话语结构里,有时候我们很难占得便宜,用一位老同志的话说,“等于提着裤子与人斗”。翻译、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雷”都迫使我们不敢随随便便松开那只“提着裤子”的手,否则,一不小心光着屁股乱跑,那就丢人了。
但,话又说回来,又不得不斗,难酬蹈海亦英雄。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外宣微记”,观察者网已获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