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夏威夷│親曆美國醫療之“痛”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專欄作者 杜白羽

被蜈蚣咬傷後的五天裏,我臥床休養基本沒活動,傷勢漸好,一周後能正常行走。不料第七天爬山後,傷口複發,開始發癢,腳面如鹵豬蹄般又紅又腫。

正值聖誕節,校園診所放假關門。我只好去上次看病的急診。護士醫生均穿紅戴綠,身穿紅褲子的男醫生瞧我的腳,說是細菌感染,需要吃抗生素消炎。

“大概幾天能好呢?”他回答:“你讓我預測未來,我可做不到。”不像中國大夫,會囑咐幾句“飲食注意事項或不沾水少運動”的注意事項,美國大夫只管當下。

醫生開了處方藥頭孢氨苄,我電話叫車往longs drugs藥店超市趕。但是美國人的聖誕節就像中國的大年初一啊,藥店下午3點就提前下班了。醫藥分離的假期效應,使病人可能會無藥可吃。

longs drugs藥店超市

第二天一早,腳傷愈加嚴重,更腫了。我只好第三次打車去醫院,醫生這次開的是藥效強的克林黴素。等了15分鍾後,進來一位護士說:“不好意思,藥還在路上,藥店正在往醫院送。”又等了10分鍾,護士給我送來一粒獨立包裝的克林黴素,讓我吃下。而剩下的處方,還需要我自己去藥店取。

第三次折返醫院

打車去藥店買藥,盡管前面沒有排隊,也足足等了一小時。原來藥店打電話到保險公司確認我的醫療保險類型,核算到底每項我該承擔多少費用。

最後告訴我說,保險公司名稱不對,團體保險號碼也不對。我自付了40粒消炎藥的10%(12美元)。藥店人員卻沒有交代吃藥的注意事項。

看病貴,看病難,還給耽誤了

到了2016年元旦這天,交流項目的美國接待家庭邀請我去他們家裏吃晚飯。

Vernon說:“你要早點告訴我,我會告訴你不要去急診。你還去了三次急診!一次少說也要1000美元,而你們學生保險也未必會包括這類賠付。”

後來我才了解,美國醫保體系的可靠性、公平性和普惠性,遠非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相匹配,其以私立醫院和商業保險爲主的醫療體系,使得政府難以控制成本、改善公平性。“有多少錢看多大病”是赤裸裸的現實。

美國醫院收費高的原因,在于其醫療體系私有化、壟斷化導致醫藥定價缺乏透明度。全美護士聯合工會(NNU)公布的資料顯示,美國部分醫院向病患收取的費用,比實際治療成本高出10倍。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78%的個人破産,是因爲付不起醫療賬單。付不起醫療費的窮人,信用也將嚴重受損,社會生活將舉步維艱。

先看病後寄賬單的流程,說明美國急診不會見死不救。但實際上這種秋後算賬、缺乏透明度的方式,導致了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第二、第三次仍去看急診,以至付出更多的高額診費。

打飛的回國輸水

2016年1月6日清晨五點半,我從北京轉機到家,爸媽聯系好醫院,直奔醫院做檢查,驗血一小時出結果:血象正常,判斷不是丹毒。

淩晨的首都機場

但我當晚就多處發起紅疹子,渾身過敏。醫生判斷是由于傷口發炎引起的過敏症狀。住院輸水五天、局部敷中藥,紅腫漸消,一周後走路依然發麻,變成小瘸子。醫生說色素沈澱、皮膚消淤更新需一兩個月,完全恢複仍需數月。

“大病小治”和“急病慢治”

除了“大病小治”,美國醫療顯然還“急病慢治”。預約制只方便那些有家庭醫生的參保人,但病來如山倒,患者在忍受病痛時,還要挨個打電話去醫院預約排隊。

急診就更看不起,動辄上千美金的“挂號費”,讓中産階級也望而卻步。那麽醫療費多少?醫生醫院當時也都不知道。只有事後才會給你寄賬單。

我向在美國做醫療咨詢的宋婉求教。她本科在中國、研究生在美國讀醫學,對中美醫療體系的異同頗有發言權。

對于“急診不治病,只開止疼片”,“爲何化驗血需一周才出結果”,“看病難,找專家預約要排到三個月以後了”等說法,我請教她的看法,並歡迎爲美國辯護。

宋婉說:首先,急診不是最優選擇,的確是“救急不治病”。建議上所買醫保套餐官網查詢附近的家庭醫生,緊急情況下可去看Urgent Care ,接受醫保,但便宜很多。

其次,美國驗血並非都需要一周才出結果,醫院會看病症的輕重緩急,快的也可一天內出結果。

對于預約制,宋婉說,病人要想找名醫看病,預約確實要等上三五個月,但病人還可以有其他選擇,比如選擇更便宜的醫生。說白了,還是“有多少錢看多大病”。

美國醫療的行政系統複雜,也頗爲官僚化,醫院和醫生的收費分開。且賠付系統難纏,與這個行政系統打交道,需要很多協調,我們很多時候是“敗在了外圍”。

總算聽明白了,但也糊塗了,病人需要治療,這本來是兩點一線的距離,但是在美國,你卻要穿過複雜的醫療機制線路圖。

最後的賬單

故事還沒有結束,我每個月都會收到來自保險公司和第三方醫療收費機構寄來的賬單。學校給我們買的保險便宜,保險公司算出來的責任,僅賠付不到百分之一。

在同事建議下,我多次聯系醫院,了解到醫院有對經濟困難人群給予減免的支持項目。我于是向帕文項目主管、傳播學院的加藤教授說明情況,請他出具一份證明,說明我在美國只是訪學,沒工作也沒收入,支付不起近四千美金的醫藥費。

等啊等,終于,在我學習臨近結束已經收拾行李打包准備回國的前一周,收到了醫院的郵件,這次不再是催促交錢的賬單,而是寫著“鑒于你的情況,我醫院決定對你減免醫療收費,減免額度爲100%”的免單。

又是一場意料之外。沒想到醫院會如此慷慨。之前對于美國醫療體系所有的吐槽和抱怨,終于在最後,有了一個寬慰的結果。美國醫療體系複雜難纏,我卻也頭一回做了被“保護”的弱勢群體。

(連載之二,作者授權亞太日報獨家連載,每周二、五奉上更多精彩內容)

作者簡介:

杜白羽,新華社記者。2012年-2014年常駐平壤,其報道爲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真實朝鮮,著有紀實散文《我的平壤故事》、隨筆攝影集《朝鮮印象》。

2015年-2016年由新華社公派前往美國國會下屬智庫東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訪學交流。

亞太日報獨家推出《我的夏威夷》專欄連載,跟隨白羽的文字感知太平洋“藍色天堂”的多元文化和中美社會文化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