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評級中國信用應多看發展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王宗凱 謝鵬 陳恃雷)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2日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理由是政府債務增加導致財政疲軟。穆迪還稱,下調中國評級展望反映了資本流出導致外匯儲備減少,中國落實改革的能力也存在不確定性。

不過,穆迪維持了中國的Aa3評級未變,這是穆迪評級體系中的第四高評級,也是穆迪自1983年對中國開展評級以來中國享有的最高評級。

主權信用評級是一國任何實體發行外債的信用等級上限,僅僅調降評級展望不會降低企業外債的信用基準,對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融資成本沒有影響。國際金融業協會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郭豐告訴記者,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走勢不會受此影響。

此番穆迪下調中國評級展望的操作反映了一些海外機構對中國經濟的某種習慣性看空。這種誤讀在於缺乏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看中國財政的穩健度。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當前對中國經濟的極端看空觀點缺乏事實基礎支撐,中國決策層將通過財政擴張來支持經濟增長;在高儲蓄的支撐下,能夠通過多次降準等手段確保寬鬆的貨幣信貸條件。

國際上通常用兩個指標評價一國財政風險:一是赤字率,即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不超過3%,另一個是國債餘額佔GDP比重不超過60%。

穆迪稱,截至2015年底,中國政府債務水準佔GDP的比重升至40.6%,預計到2017年進一步升至43%;截至2016年1月,中國外匯儲備降至3.2萬億美元,比2014年6月的峰值少了7620億美元。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中國外匯儲備佔GDP比重高達32%。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僅為2.3%。種種指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的償債能力遠好於許多西方主要經濟體。

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政府債務水準的提高是為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會在未來創造持續的現金流,並不是一種毫無產出的壞賬投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吳慶指出,穆迪只關注了中國政府的負債而沒看到中國政府的資產,中國政府的資產數量非常龐大,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是經營性資產,流動性非常高。

然而,按照西方的評級體系,中國的主權信用不但低於美英德法等西方大國,也不如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等海灣國家。

有分析人士認為,長期以來,西方評級機構把持著信用諮詢市場的壟斷地位,利用信用評級對西方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一褒一貶,人為製造“融資剪刀差”。

西方評級機構的信譽早已備受質疑,其權威性和重要性均在下降。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穆迪一直將希臘的A1評級保持到2009年底,這是穆迪評級體系中的第五高評級,僅次於當前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因此對歐債危機沒有起到預警作用。這說明穆迪評級有失公允,存在嚴重的滯後性,並且缺乏前瞻性。

從長期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中國良好的主權信用已得到國際公認,這個大趨勢並沒有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