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比女排赢球更打动人的是郎平这句话

新京报网

text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复映定档当天,导演陈可辛发了一条朋友圈:“1月19号,首映前,经历了人生最煎熬的1个月,没想到首映后经历了更煎熬的7个月……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国女排四个字。中国女排是精神,是信仰。谢谢所有的女排姑娘们,你们的故事给了我莫大的能量,去完成这个光荣任务。”

9月25日,《夺冠》全国公映,拉开了国庆档的帷幕。但它已比原定的上映日期迟了整整8个月。

好在《夺冠》并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上映三天以来,票房“夺冠”,在电影评分平台也获得不错的口碑。

拼搏、奋斗、不认输……大部分国人对中国女排与女排精神并不陌生,在当下的中国,我们又该如何阐释女排精神?《夺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图片来自微博。

时代坐标中的女排精神

《夺冠》以三个历史阶段反映中国女排四十年来的发展,分别是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

电影从1979年开始讲起,彼时中国女排在漳州排球基地备战第三届女排世界杯。

电影将历史娓娓道来。那时女排姑娘们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美国已经开始用计算机研究我们的战术和运动员,而整个中国总共也没几台计算机——体育竞技场外,姑娘们面临的是技术的鸿沟;而女排姑娘们先天的身体条件,也比不上欧美女排。

那时候的中国女排只能靠吃苦,苦练,硬练,拿命去练,“流血不流泪、要球不要命”这句话对当时的女排来说不只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践行的准则。

一个冠军为什么如此重要?答案当然不只在赛场上。

电影里有个非常接地气的情节,吴刚饰演的主教练说起他第一次出国的经历,宾馆里的冰箱、彩电和空调让他震惊于中国的落后。

经济建设方兴未艾,刚刚打开大门的中国,太需要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改革开放的中国,也需要一种精神激发起全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中国女排不辱使命地拿下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并开启了五年冠的传奇。

▲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获世界冠军。图片来自网络。

1981年,知名媒体第一次提出“向女排姑娘学习,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

从此,女排姑娘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拼搏、团结协作、永不服输的精神,振奋了一代中国人。

上世纪末,在经历了低谷期后,2000年初中国女排迎来中兴期。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中国社会,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昔日中国女排的最大功臣郎平已经成为美国女排的主教练,在备受瞩目的半决赛上,中美女排更是遭遇了狭路相逢的戏剧一幕,遗憾的是,中国女排惜败。

电影呈现了郎平在二者之间的左右为难。作为中国女排曾经的一员,作为一名中国人,她私心希望中国女排获胜;但作为一名职业教练,她又必须全力帮助美国队去赢。

虽然郎平的选择并不能被一些国人所理解,但电影还是对郎平的选择表示支持。这彰显的是对职业体育人的尊重和理解,彰显的也是女排精神的开放与包容——爱国主义与职业体育并不冲突。

时代的坐标来到了2013年,郎平重新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为女排带来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阵痛期,中国女排的成绩并不理想,改革也面临着重重阻力。

电影也经由黄渤饰演的功勋教练之口,说出社会上对中国女排的质疑:当下的中国还需要女排吗?还需要女排精神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女排精神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历久弥新,是因为其不仅能鼓舞人,更是总能从时代发展里汲取精华。

▲图片来自网络。

女排精神与“成为自己”并不冲突

电影中一再讲到,1980年代,女排姑娘什么都没有,要赢只能“拿命去拼”。

也正是那一代女排姑娘,那一代无数中国人筚路蓝缕的奋斗,才有了今时今日强大自信、在世界备受瞩目的中国。

我们不能忘却女排姑娘们的付出和牺牲。比如郎平,头部以下没有一块骨头是完好的;在美国旅居阶段,郎平甚至有残疾人证件。

郎平成为主教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女排姑娘们“减压”。她不仅给女排姑娘们配备了完备的体能师、康复师团队,也放弃了过去那种透支身体和精神的训练方法。

郎平的执教思路是科学与人性。她让姑娘们去玩、去休息,甚至让她们去谈恋爱。

这必然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当今的女排姑娘们什么都有了,她们还能记住女排精神吗?她们还会记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图片来自微博。

电影要借此传达一种更为开明的体育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并不相悖,并且当二者汇合反而可能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所以电影中郎平一次又一次地问姑娘们:你们热爱排球吗?你们为什么打球?

当朱婷说为了父母时,郎平说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

当朱婷说为了成为你时,郎平也说那你就搞错了。

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四分之一决赛前,郎平给朱婷发了短信,告诉朱婷答案:“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赢得冠军固然重要,但冠军并不是比赛的唯一价值;让姑娘们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固然重要,但更要让她们成为优秀的人。

至此,《夺冠》也传达出了对女排精神新的理解:女排精神不是“唯冠军论”,不是长赢,女排精神是不服输。

▲图片来自微博。

无论时间怎么变化,女排精神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拼搏、团结协作、永不服输的精神内核,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但就像电影中郎平说的,“曾经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的价值。”

正因为我们内心愈发强大了,所以我们不再宣扬“唯冠军论”,我们对个体的价值有了更多的尊重,我们给了个人更多选择的权利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这是与时俱进的体育观念,这也是女排精神与时代中国相互滋养、花繁叶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