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蘋果公司 CEO 蒂姆·庫克最近在接受印度 NDTV (新德裡)電視台采訪時表示,iPhone 在印度的售價可能真的太高。當然,不僅僅是印度,這也是蘋果首次直接承認 iPhone 的售價的確有點過高。
蘋果 CEO Tim Cook 剛到印度就遭吐槽:你們家 iPhone 真的太貴!
印度人平均收入僅為中國人的 1/4,但 iPhone 在這的售價卻是美國的 1.33 倍,想來這句吐槽真真切切是發自肺腑的。
蘋果 CEO Tim Cook 近日接受了新德裡電視台(NDTV)的采訪,承認 iPhone 在印度市場太貴。事實確實如此,印度是世界上購買 iPhone 最貴的地方之一,以美國 iPhone 為標准價,其 iPhone 的價格高出了 31%。
NDTV 的主持人 Vikram Chandra 采訪時問及 Tim Cook,“在印度拿到的 iPhone 比美國貴,功能比美國的少,但印度的購買力卻只有美國的很小一部分。”
Tim Cook 承認這確實是事實,但希望想辦法把印度市場 iPhone 的價格降至美國市場的水平。
為什麼 iPhone 總是高價
一個基本事實是,蘋果產品強調軟硬結合的體驗,在創立之初 Steve Jobs 式的面向 “高端群體用戶” 的營銷哲學後,蘋果開始奉行這種高利潤戰略也因此大肆獲利。
蘋果的利潤到底有多高?關於 BOM 成本的問題一些媒體已經做過詳細報道。
據悉,Canaccord Tenuity 分析師 Michael Walkley 撰寫了一份報告,蘋果和三星仍然在智能手機市場占據了 105% 的利潤。蘋果和三星獨占智能手機的利潤,更嚴重的是:蘋果占據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的 90% 以上。
這是蘋果一貫奉行的高利潤戰略。Tim Cook 曾在《商業周刊》采訪時提及,“我們從來不做垃圾市場,但我認為我們所處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都很龐大。” 當然這是幾年前的事了,但也不難看出 Tim Cook 對於這種市場戰略的野心。
歷史事實證明,低定價並不是蘋果的作風,這不同於使用價格戰互拼的國內廠商,蘋果能以高利潤走量的產品沒必要用低價賣出去。
不同地區對於價格的影響
實際上關於各國定價不同的問題早有探討,簡單一些總結,就是因為各國的彙率和關稅問題。
iPhone 在美國市場的售價是 600 美元左右,可以以此為基礎,當國際彙率浮動和當地的稅收制度變動時會讓美國地區以外的市場的 iPhone 價格的提升。
BI 撰寫了一篇關於 Tim Cook 對印度市場的評價,並列舉了 iPhone 全球的售價。
在巴西,iPhone 售價高達 931 美元;在印度,iPhone 售價則為 784 美元;在英國,iPhone 售價為 671 美元。相比較而言,iPhone 的售價要比與其功能相似的 Android 手機價格貴得多。從德意志銀行統計的數據來看,2016 年,iPhone 在美國市場的售價為 600 美元,而在巴西售價為 931 美元,大約是美國市場的 1.56 倍;在印度尼西亞的售價為 865 美元,大約是美國市場的 1.45 倍;在印度市場的售價為 784 美元,大約是美國市場的 1.33 倍。
WSJ 則大體總結了不同地區 iPhone 不同售價的幾條原因:包括 supply chain cost(供應鏈成本)、forex moves(外彙)、labor and land cost(勞動力和土地成本)、import tariffs(進口關稅)。
大體上可以確定,iPhone 的定價並不像是國內外汽車的差價,而是蘋果擬訂了一個標准定價然後執行彙率、進出口手續。
關於中國 iPhone 售價的問題,是因為中國組裝的 iPhone 出口沒有稅收,但進入海外市場根據稅收和彙率得出售價,而中國消費者購買 iPhone 是先出口後進入中國其實屬於進口要承擔稅收,這樣就得出了中國 iPhone 的售價。
Tim Cook 式的供應鏈哲學
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是將 Steve Jobs 和 Tim Cook 兩位蘋果領導人比作藝術家和生意人。《財富》曾評價 Steve Jobs 致力於創新性產品,其繼任者 Tim Cook 則專注於控制制造流程。
將 iPhone 推上高售價的領導人是 Steve Jobs,因為需要觸及有品位的高端消費群體;而控制流程成本、產品高售價的領導人換成了精於管理的 Tim Cook,這部分想說的是 iPhone 可以保證售價和高毛利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蘋果在供應鏈的控制能力。
他把供應鏈管理哲學納入到產品設計、產品定價層面。
《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的作者舉例介紹了蘋果的供應鏈控制哲學,“iPhone 的觸摸屏等關鍵零部件,蘋果在供應商建廠時投入巨資,買斷產能 6 到 36 個月。等到觸摸屏成了大眾商品,競爭對手可以買了,蘋果又利用早已談好的合同,拿到供應商的優惠價。”
供應鏈管理哲學下的產物並不單單指庫存管理,而是根據供應鏈物料、需求管理、高利潤率以及市場環境。
路透社曾在 iPhone 5 發布時評價蘋果公司的優先級轉移,蘋果的優先級正在由用戶體驗轉移到公司策略。
公司策略將供應鏈提升到一個戰略級,是指通過從供應鏈層面的訂單幫助設計優化產品,把產品的成本在設計階段就控制下來,這促成了蘋果的新供應鏈的哲學:在供應鏈端蘋果也要求做到營銷、設計和供應鏈三方相輔相成。
一位用戶總結了 Tim Cook 對數據的極度敏感(就連 iPhone 2007 年發布時都是 Jobs 問 Tim 財務數據),對供應鏈零部件實行控制的方方面面的細節:
Tim Cook 時代先將 iPhone 5 升級為全球首發;
設計更精簡的包裝利於運輸(iMac 改為梯形結構、包裝變小);
綜合運輸成本的控制(海運與航空的選擇)等。
Tim Cook 時代蘋果的成功,其實更像是供應鏈層面的成功。
“挺進印度制造” 的可行性
不管是 Product Line(產品線) 還是 Production Line(生產線),了解到之前提及的一些信息點後,“挺進印度制造” 對於蘋果來說似乎變得合情合理。
實際上印度市場本身已經有所作為。現任印度總理莫迪,將電子設備的整機進口關稅翻倍提升,而對外來資本進印度開廠又實行了近乎零門檻的政策,這些都是為了推廣 “印度制造”。
盡管 Tim Cook 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了在印度市場諸多業務的落地要基於印度商業和文化,但沒直接提到進入印度生產 iPhone 的相關計劃。不過歸結於蘋果在中國市場 iPhone 的出貨開始下降,蘋果的印度商業市場還未全面打開、印度少年都期待夢想之機 iPhone 等諸多因素,蘋果或許不無此項規劃。
當然以上只是基於一些信息點的猜測。但不管 Tim Cook 是要將中國的產品線(或生產線)搬到印度,還是承認印度的產品價格售價過高。
對於一個供應鏈領域的專家,與其說是降價,不如說 Tim Cook 背後的算盤依然會打得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