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化进程非常快。”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王玮称,“以前各国企业都去加州考察学习,现在他们说一定要来中国,去深圳、杭州、北京,向中国取经互联网企业如何创新。”
12月4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上海发布最新报告《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称,数字化浪潮已经到来,预计到2030年,或为行业转变并创造10%至45%不等的总收入,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报告称,全球262家“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私营初创企业)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企业;在这背后是中国风投行业的迅猛发展,投资总额从2011-2013年的120亿美元跃升至2014-2016年的770亿美元,在全球风险投资总量比也相应从6%提升到了19%。大部分风投资本流向了数字技术。
从资金流向来看,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风投规模位居世界前三。
对此,王玮也警示了风险,在AR、VR方面, 很多中国企业的估值过高,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存在炒概念的现象。
麦肯锡认为,中国数字化潜力得益于三方面:一、庞大的网民数量:7.31亿网民中,包含2.82亿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对新概念的接受程度极高;二、孵化了类似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龙头企业,借助他们对生态系统的打造,提高了数字化效率;三、中国政府给创新者留出了实验空间,允许行业先试错,再管控,例如阿里巴巴2011年上线扫码支付,2016年政府正式发布扫码支付标准。
据了解,为打造生态系统,BAT在数字创新领域的总风投金额中占比42%,还打造了集90个功能于一身的超级APP,全球独有。
“长期来说,如果三家在数字化创新领域一直无限制地发展,那么不利于市场活力。”王玮称,这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将自身的巨额流量导流给垂直行业创新者;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造成垄断。“创新企业不找BAT做后台,可能难以成长,在资金、流量、生态布局方面,都会被边缘化。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的“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显示,中国与美国之间相对应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13年,美国的数字化程度是中国的4.9倍,到2016年已缩小到3.7倍。
中国的数字化模式与其他国家存在不少类似之处。在中国、美国和欧盟国家,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媒体和金融行业的数字化程度最高,而农业、本地服务与建筑业等行业的数字化程度最低。平均而言,前三个行业与末尾三个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差距为:美国5.8倍、欧盟6.1倍、中国6.5倍。这意味着处处皆有巨大的数字化发展空间。
在中国,零售业、娱乐业、政府相关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均明显高于欧盟与美国,中国在这三方面的排名分别为第5位、第4位和第8位,而美国则为第15位、第16位和第18位。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三大数字化推动力 ——去中介化、分散化和非物质化 —— 或可转变并创造10%-45%的行业总收入,其中,去中介化和分散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麦肯锡以汽车与出行为例,去中介化(全渠道、汽车互联等)让技术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直接触及消费者,分散化(共享出行方案)可能会减少新车销量。总体而言,三股数字化力量将影响该行业10%-30%的收入,在医疗保健领域,则对12%至45%的医疗保健支出产生影响。
据麦肯锡2016中国汽车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60%的消费者认为汽车不再是身份的象征,40%的消费者认为不必买车,需要时可以租一辆。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认为,网约车、共享汽车作为一种分散化的力量,会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因为替代性效应影响了新车的销售,从而冲击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保险公司,同时,又促进了无人驾驶、电动汽车的发展。
成政珉补充称,数字化带来的创造性颠覆将席卷全球。在中国,由于传统行业效率低下,新技术和业务的商业化潜力巨大,这一转变在中国将显得尤为迅猛和激烈。同时,中国经济将变得更具活力,甚至可以出口“中国制造”的数字商业模式。
“中国电子化发展趋势更快,机会更大,同时风险也更高。”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ztel)认为,“行业第一赚钱,第二持平,第三只能亏损,成为一种行业趋势。”
华强森认为,中国的企业首先需要面对上述现实,提高认识;其次,利用平台提高生产效率;然后,盘活数据资源指导企业发展;最后,需要完善公司决策机制,提高执行效率。
此外,政府需要思考大、小企业的发展关系。“有韩国客户曾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韩国有数字化,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大公司寡头地位,很多经济、社会问题就能够避免,”华强森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华强森指出,数字化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国优化城市发展结构,避免大城市病。“数字化能够逐步抹平一二三线城市间在基础配套上的差距和不足,企业在降低营业成本的同时,获取必要的生产资料,从而进一步吸引先进人才。”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