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病毒是如何视觉化的?

The Conversation

text

作为一名视觉传播学教授,我很难不注意到那些正在传播的新型冠状病毒图像。

你可能已经看过它的某些版本:一个球状物体,上面带有独特的突起。这些突起风格各异,从锥形到圆球型都有。它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标志,它代表了那种令人恐惧、肆虐全球,乃至让各国停摆的传染性病毒。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标志和它的各种形象到底传达了何种信息?我们又如何与这段陌生、令人不安的时期缠斗?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医学插画家艾丽萨·埃克特(Alissa Eckert)和丹·希金斯(Dan Higgins)创作的三维数字图像很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新型冠状病毒图。这幅图像模拟了显微镜下真实的病毒。病毒利用突起的红色团块(即棘突蛋白/S蛋白)进入并附着在细胞上。这些红色团块排列在病毒外膜上,呈现一种光环或皇冠的形态。这些红色尖刺附着在宿主细胞后,会促进病毒和宿主细胞膜融合。新冠病毒S蛋白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最高可达2002年出现的SARS冠状病毒的20倍。

自今年1月这张照片首次出现以来,人们受此启发,创作出成百上千张图像,迅速传播开来。

此次流行病的严重性和致命性毋庸置疑,但有趣的是,很多病毒图像反其道而行之。它们很引人注目。生物危险标志以伸出带刺的触角暗喻毒刺、铁钳、触手和危险,但是大多数冠状病毒的图像似乎较显和善,甚至具有吸引力。

随处可见的生物危险标志 图片来源:Offiikart

以《Politico》杂志一篇文章的平面设计团队DAQ所作为例。图中的病毒颗粒是蓝色而平和的,以卡通形象呈现,圆润的突起使它们看上去触感柔软。

图片来源:Politico/QVC

许多这样的图片使得病毒看起来是可控的。《连线》杂志网站上出现了一幅类漫画的病毒图像,画手将病毒标志简化成如玩具一样的形象。它来自一个微笑挥手的人。同样地,这个插图也表达了一种安慰。

图片来源:Wired

病毒已经入侵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对它的呈现却未失趣意。3月20日,插画家里卡多·托马斯(Ricardo Tomas)从填字游戏中画出一幅病毒的图像,并将它发布在Instagram上。

图片来源:Instagram: ricardotomas

关于病毒的图像越来越多,图中人物的行为便更显其意义所在。3月23日的《纽约客》封面上,插画家克里斯托夫·尼曼(Christoph Niemann)用一组多米诺骨牌取代了病毒外膜的突起。处于病毒中心的人要么被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压碎,要么尽力将骨牌推倒,让病毒远离自己。这幅图似乎在说,我们与病毒,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图片来源:@abstractsunday

在《纽约客》的另一幅插图中,尼曼将病毒外膜上的蛋白质表现为致命的尖刀,需要人类击退。

图片来源:abstractsunday

所有这些图像的主题——冷静、宽慰和危险——似乎展示了我们对病毒的不确定和恐惧,以及与之斗争的努力。

我们没有疫苗,恐吓大众的效果也微乎其微,故而骇人的病毒形象甚少出现。耐心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找到解药和治疗方式都需要时间。但我们不需要感到无助,因为行动可以拯救生命。无论是科学家研发抗病毒药物,还是普通公民保持社交距离、遵守个人卫生守则。

这些都是科学的应对方法,也许这也是为何一个受实验室显微镜图像启发的标志能带来些许安慰。

本文作者Colette Gaiter是特拉华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教授。

(翻译:留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