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業重新定調 放棄資管回歸主業

​財新網

text

【亞太日報訊】據財新網報道,相較於大資管行業近百萬億的規模,截至2016年底期貨公司2792億元的資管業務規模占比並不突出,但期貨資管同其他資管業務一樣,同樣面臨過度依賴通道業務,缺乏主動管理和自身特色等問題。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按照最新的監管要求,期貨公司將回歸期貨主業,不再開展資管業務。

目前對於期貨市場的監管分為三部分,對於期貨市場的政策法規以及期貨公司的牌照由證監會期貨部負責,期貨公司自律管理以及資管子公司等機構備案劃歸中國期貨業協會,而開展期貨資管業務的各類產品備案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基金業協會)。

從基金業協會備案的期貨資管產品公示情況看,目前並未暫停期貨資管產品的備案工作。

接近基金業協會產品備案處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如何細化期貨公司回歸主業的具體操作,對存量資管產品的下一步管理尚無具體操作細則,因此目前期貨資管產品備案仍舊在進行。”

一位期貨資管業務人士向財新記者坦言,當前期貨資管業務中80%以上應該都是通道業務,雖然規模上的快,但是品質並不高,不論是人員配備、資金實力和人才培養各方面都缺乏優勢,期貨資管業務很容易把主要精力放到業務模式簡單、容易產生現金流的通道業務上。

當前期貨公司的資管業務主要由兩種運作平臺,一是公司資產管理部,二是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子公司並在期貨業協會登記。一位期貨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子公司做資管業務不受淨資本的約束,規模擴張較快。但從2015年“股災”之後,期貨公司資管子公司的登記工作基本暫停,期貨公司資管子公司備案2016年初暫停,風險管理子公司備案2016年初暫停,2016年11月恢復。

一位接近期貨業協會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從期貨資管子公司的業務實踐來看,存在登記備案要求與流程不夠明確、業務範圍與發展定位不夠清晰、風控指標體系缺失、內部控制和風險控制不到位等問題,運行中存在著較大風險。

據財新記者瞭解,去年以來,監管層向期貨資管子公司發佈了《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管理規則(徵求意見稿)》,旨在進一步規範期貨公司設立資管子公司的行為以及資管子公司的業務行為,充分發揮期貨公司的管控作用和資管子公司的自我約束作用,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目前已經完成了至少三輪意見回饋,在正式的管理規則出臺之前,也不會再有期貨資管子公司的登記。”上述期貨業人士稱。

2012年,《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開始實施,首批18家期貨公司獲得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資格,期貨公司正式加入大資管行業。2014年末發佈的《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則(試行)》規定明確允許期貨公司及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但期貨公司與其專門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子公司不得同時經營資產管理業務。這意味著,期貨公司開展資管業務只能在“部門”和“子公司”兩種形式中選其一。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有中信期貨、光大期貨、中州期貨、平安期貨等至少8家期貨公司資管業務以專門的子公司運營。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底,整個期貨行業資管規模約124億元,到2015年底躍升至1045億元,2016年以來,期貨資管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規模已達2792億元,較年初再次翻番。(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