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医生胸前贴着动画明星。受访者供图
(抗击新冠疫情)新冠肺炎儿童病房里的“临时家长”
中新网石家庄1月22日电 题:新冠肺炎儿童病房里的“临时家长”
中新网记者 鲁达 陈林
河北省胸科医院,新冠肺炎省级收治定点医院;河北省儿童医院,全省综合性儿科医院。河北省此轮本土新冠疫情发生后,河北省儿童医院的医疗队分三批入驻胸科医院,整建制接管了7楼的三个病区。在这里,他们是救治护理感染新冠病毒儿童的医生、护士,也是大部分没有父母陪伴孩子的“临时家长”。近日,记者连线了3位医生,听他们讲述在儿科病房里的抗疫故事。
图为儿科病房里的医生。受访者供图
** 一家3人在一线 只盼疫情早日结束**
35岁的张玉东是一名儿内科医生,作为河北省儿童医院第一批支援到河北省胸科医院的大夫,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半个月。他坦言,没来前也担心会感染,第一次换防护服时也有一丝紧张,但走进病房后,就顾不上再想那么多了。
走进病房前,张玉东要先换一身内穿衣,消毒后,给鞋子套两层鞋套,戴上无菌帽和N95防护口罩。穿好防护服,再戴两层手套和护目镜……“感觉非常窒息,基本透不过气来。”
他说,刚来时,孩子们正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特别特别忙,特别特别累”。当时一个班6个小时,但孩子来的时间过于集中,又为了尽快安顿好转院来的孩子,实际上常会超时。有时这班人没下来,下一班的人已经进了病房。
张玉东告诉记者,在这里,医护人员除了对孩子进行救治外,还会给小孩子喂奶、喂饭,给大一点的孩子讲绘本、做游戏。每天房间消毒时,护士还会带他们在楼道做操。有的孩子带作业来,“我们也会给他们安排作业、检查作业”。
1月20日晚,经过精心救治,6名儿童无症状感染者经专家审定,转入康复阶段。张玉东逐一给家长打电话,他说能听出家长内心的高兴,他自己“心情也特别舒畅”。
“(希望)孩子们尽快都出院,我们也能跟家人、孩子团聚。”张玉东说,大部分医护人员孩子都特别小,自己孩子也只有10个月。此间,他的妻子、妹妹作为医护人员,也都工作在抗疫一线。为了照顾孩子,岳母连夜从外地坐车来到了石家庄。
半个多月没回家,屏幕那边的孩子已经不认识他了,这让他笑言“非常伤心”。
图为22日的河北省胸科医院门口,不时有车辆进出。 陈林 摄
** 病房来了“灰太狼” 想给孩子一个阳光的回忆**
“儿科系”专业毕业的刘伟栋是一名儿科医生,也是孩子们眼里的魔术师:他能在医生的防护服上变出喜羊羊、灰太狼。那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画明星。
因为防护服上常贴着“灰太狼”,他成了孩子们嘴里的“灰太狼医生”。后来他和其他四位同事还组成了“灰太狼”小分队:有美羊羊、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奥特曼。
“想让孩子们感觉不是在看病,像玩儿一样。”谈起画画初衷,刘伟栋说,每个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刚开始孩子们看到医生有些害怕、焦虑。年龄小的孩子会哭闹,大一点的孩子不说话,总是躲着,常规的查体也不是那么配合。
一次他试着画了小猪佩奇,贴在了他和张玉东的防护服上。张玉东记得,刘伟栋刚走进病房,“孩子们高兴得不行,整个屋子都沸腾了。”
前几天有孩子给刘伟栋写信,一句“灰太狼什么时候来,我想你了”让他感动:感觉孩子是最真实的,你照顾他,关心他,他就对你依赖,把你当亲人。
刘伟栋说,后来孩子们开始提要求,有的说要奥特曼,有的说要喜羊羊。一个孩子还说希望画一个年夜饭。
画一张图,大约要10多分钟,现在刘伟栋已经画了20多张。他想给这里的孩子营造一种游戏的氛围,想给他们一个更加阳光的回忆。
想起自己孩子 手机那边传来了哽咽声
医生薛磊,沉稳严谨,主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和医疗诊治。他说,三个病区一共收治了70个孩子,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一点的14岁。目前整体病情相对平稳,还有的孩子达到出院标准,已经离开了这里。
薛磊说,对于孩子,除了医疗外,更多是心理方面的关爱。在他看来,孩子们刚来很紧张,主要表现在不说话或很懂事,“感觉(孩子的)天性都没有释放出来”。
后来同事们有的画动画明星,有的带着做操,有的讲绘本,渐渐孩子们开始有说有笑,“气氛也融洽了”。
医生的防护服是一班一换。薛磊的防护服上,有时会写上医院名字和自己名字,有时还会写“加油”等相互鼓励的话语,有时,他也会写上“班克爸爸”。
在病区里,薛磊要照顾这么多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班克,却已经十多天没见过面了。他说,写自己孩子的名字,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想建立一个与5岁孩子的心理沟通,“也算是给自己打气”。说到班克,手机那边传来了哽咽声……
22日下午,记者在河北省胸科医院门口看到,院内停放着多辆大巴车,门口不时有车辆进出。截至当日,共有确诊患儿和无症状患儿共计19人达到出院标准,进入康复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