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何婧媛】19日,2015年中國經濟成績單終于“放榜”。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增速25年來首次低于7%,最終收于6.9%,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雖然做好了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但“25年首次低于7%”這樣的數據卻也頗為刺眼。對于這樣一份“成績單”,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稱,經濟走勢不能單只透過數據分析,要結合內外環境綜合來看,當前世界經濟總體面臨下滑態勢,形勢復雜,金融風險加劇和國際貿易下降等,這些因素也必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
早在去年12月底,世界經合組織在2016年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期中國的經濟增速為6.5%,而牛津經濟研究院基于中國內需的減少、較低的工資增長率和新房開工率等發展指標,預測中國2016的增長率將跌破6.5%。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給經濟下行下的GDP增速打過“預防針”,他表示經濟從來沒有要死守某一個點,而是讓其保持在合理區間。而6.9%的增速恰巧在年初制定的7%左右的目標內,這仍然顯示中國仍然保持著中高速增長態勢,相比全球3.3%的增長預期,此次GDP破7并不用太過悲觀。
有媒體將年增6.9%這一數據量化,就經濟增加值的絕對量來說,2015的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隨著每年技基數的提高,現在每增長1%所對應的經濟體量,與5年前增長1.5%體量相當,所以面對數據要更全面理性的分析,不能簡單的前后比較數值。
中國經濟增速創25年新低,其壓力來自于國內國外兩個方面。國際上經濟復蘇乏力,形式錯綜復雜,金融風險擴張,國際貿易下降,對國內經濟特別是出口企業產生負面影響。去年美國經濟一方獨好,但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大大抵消美國經濟向好對中國出口的拉動力。從國內方面來看,不僅有前些年因為大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透支經濟增長潛力等留下的“后遺癥”,面對環境壓力、經濟增長方式過舊而下決心轉型調結構這一過程也會對經濟增速帶來一定影響。經濟的轉型勢必要讓經濟增速做出或多或少的犧牲。去年,我國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為66.4%,與經濟拉動結構較為合理的美國70%的貢獻率相比,僅差3.6個百分點,并且這種消費拉動力最強最可持續。當下新業態的互聯網經濟逐漸成為GDP發展的另一亮點,對于經濟的貢獻率的比重越來越大。去年,電子商務的零售額為38773億元,比2014年增長33.3%,互聯網經濟創下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對于6.9%的增速,也有專業人士表示擔憂。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6.9%仍然在預期合理區間,在各種不利因素下也是來之不易,但對數字背后所出現的趨勢,尤其是不斷下滑的趨勢,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盡管下行是不爭的事實,但經濟結構調整、新業態頻現也是本輪經濟的運行特點,裝備制造、電子商務和消費升級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也是經濟下行中的新動力來源。盡管2016年可能面臨經濟繼續放緩,但今年加快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的蓬勃發展,可能使得下行態勢得以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