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非传统安全领域人类与病毒的一场世界大战”……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以来,世界舆论为之加载了很多“最”字号标签。
时至今日,这场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对全球的影响无疑已超出无数人的预期:其链式反应早已溢出公共卫生与社会生活层面,朝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快速渗入。
全球同此凉热,但这不等于世界各地都在“同温层”。其中的“温差”,既体现在疫情冲击力度上,也体现在应对方式上。到头来,这二者的交叉影响,牵扯着国家重大风险抵御能力,也冲击着全球化的网状结构,更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地缘版图。
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是两个世界——“新冠之前(Before Corona)的世界”与“新冠之后(After Corona)的世界”的历史分界点,其影响是划时代的。还有些观察者把此次疫情视作为“全球化游戏规则改变者”。
时变,势变,世变。“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在当下毫不突兀。
或许很多人只知“青萍之末”的摇曳而不知“风已至”,只知“微澜之间”的起伏而不知“浪已来”,但变化正在发生。而我们,正在经历和见证新的历史。
与新的历史伴随而至的,是新难题和新机遇。
不可否认,疫情的肆虐是对全世界的一种压力测试。太多的不确定性汹涌而至,太多的问题堆在了面前:疫后世界会好吗?又该怎么让世界变得更好?
但越是在时代漩涡中,世界越需要找准方位。
而那些能穿越迷雾、能跳出窠臼的观察,那些着眼大格局、基于大视野的洞见,能帮助时下从“不确定”中去寻找“确定性”。
正因如此,新京报策划了“疫见·世界观——海外大咖访谈录”这组专题,邀请海外思想大家去剖析疫情之下与之后的世界格局:接下来,世界政治格局会怎么“排列组合”?“全球化进程”会迎来逆转还是分叉?人类该如何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危机挑战?全球卫生治理将走向何方……
“把脉”是为了更好地对症施策。“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而怎样克服掉“危”、把握住“机”,需要有深度、有广度、有价值的探讨。
在这些访谈中,各位海外大咖做出了很多颇具启发性的思考,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谈及大国合作时就讲到:中美等世界大国在全球公共产品合作上的潜力很大;
如《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指出的,“(疫情下的)种族主义和怪罪外国人,其实就像尿裤子一样——在短时间内,尿裤子会让你感觉良好。但不久后,你就会感到寒冷和不舒服,还会引起尴尬”……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思考会让人更清楚地意识到“下一步怎么走”。而大方之家的思考,总是能启发更多人的思考。这些思考,便是我们化危为机的利器。
我们坚信,“克服了危即是机”。这需要更多的思考,需要我们直面被疫情改变的世界,并以此为基点,去克服危机,把握机遇,为度过当下的难关乃至解决未来5-10年的战略发展命题,探寻应对之策。
□新京报评论员 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