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點或好一點?——香港試圖找尋“個人遊”平衡點

text

(經濟觀察)少一點或好一點?——香港試圖找尋“個人遊”平衡點

新華社香港6月29日電

題:少一點或好一點?——香港試圖找尋“個人遊”平衡點

新華社記者

趙菁菁

牛琪

1.29億人次——對這個截至2013年底的內地居民赴香港個人遊數字來說,香港的旅遊經濟專家和政策制定者們正在考慮,是讓它變得少一點,還是更加好一點?

“‘個人遊’對香港的旅遊、零售以及就業有積極影響,但是對本地居民和社會帶來了一定負擔。”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係教授李鉅威認為,應增加旅遊業競爭力,挖掘香港優勢和特點,找到平衡之處。

自2003年7月28日以來,已有49座內地城市居民可以個人身份,通過簡單的簽注手續前來香港旅行。相關數據證明,這項中央政府當年為促進香港經濟復蘇採取的重要措施,一直為香港民生及就業貢獻著積極力量。

香港特區立法會今年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個人遊”內地旅客的購物開支佔零售業總銷售額的比例由2004年的4.5%增至2013年的22.2%,加上非“個人遊”內地旅客所佔的12%,去年內地旅客相當於撐起香港超三分之一零售業。

另據香港特區政府測算,2012年“個人遊”為香港帶來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1.3%的增加值,創造了超過11萬個職位,佔本地整體就業的3.1%。

但不可否認,大量遊客也衍生了一些問題。相關業界人士表示,來港人數已超過最理想水準,目前香港的接待能力無法完全應付來港人流。

據統計,2002年“個人遊”啟動之前,香港接待的旅客達1660萬人次,其中41.2%來自內地。而在2013年,訪港旅客數字已飆升至5430萬人次,當中75%來自內地。據香港旅遊發展局估計,今年訪港旅客數將接近6000萬人次。

“短期之內,‘個人遊’對香港的基建和交通造成了壓力,應該減少新增人數,尤其是‘一簽多行’對香港造成的影響最大。”李鉅威說。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李兆波也贊成應該削減“個人遊”數量,但他解釋說:“減少人數是為了換取建設時間,儘快增加香港的景點及相關配套措施,減輕對社會和市民的影響。”

正如香港工聯會旅遊聯業委員會主席林淑儀分析,香港旅遊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停滯不前是問題根源所在,並由此衍生出部分市民改變以往廣迎遊客態度,轉而對遊客做出不禮貌的行為。

以廁所為例便可窺一角——香港購物中心的廁所充足,但走出購物中心便難覓廁所蹤影,大多數的香港地鐵站內也沒有設置廁所。

6月26日,香港工聯會旅遊聯業委員會向特區政府提交了“為旅遊業發展創機遇”意見書。其中,完善旅遊及關聯產業相關配套設施、設立“個人遊”旅客登記網頁掌握客流等,被作為政策建議提出。

“在網絡登記制度下,赴港遊客需在網上登記,網站上顯示申請人數,公眾假期應對人數進行限制。”李兆波說,這樣特區政府既了解需要接待的遊客人數,保障了市民正常生活;遊客也可以對出行日期做出調整,確保其出行品質。

“不過,內地也應想辦法提高遊客的文明素質,以避免衝突。”李鉅威說,很多旅行社在遊客出國前,會給他們一些當地應注意的事項指南,希望來香港前也可以做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