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财经观察 | 美国or中国,王牌在谁手里?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 王文

我对于约瑟夫·奈教授的深厚学识抱有崇高的敬意。然而,从学术批评的角度来说,他最近对于美国权力的乐观估计实在是显得有些过时。他认为,地理上的隔绝足以保护美国不受外来敌对势力的攻击,然而这个假设在学理上略显轻率。“独狼式”恐怖袭击事件在美国频繁发生,带来了相对于传统地缘政治冲突更加严重的伤亡与破坏,这一点奈教授并未有足够考虑。另外,美国目前确实不需要更多的石油进口,但这却使得中国在中东、俄罗斯、非洲和拉美的能源市场上受到更加热烈的欢迎。尽管美国更可能承受得起贸易战的损失,中国却日益代替美国,成为世界自由贸易的代言人。此外,随着跨境支付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接纳程度不断提升,对美元的主导地位构成了长远意义上的挑战。

这也难怪为何奈教授最近撰写的“与中国的竞争中,美国仍然占据先机”(America still holds the aces in its poker game with China)一文读起来颇具20世纪现实主义的陈旧风格。他试图从地缘政治、能源安全、贸易战争、美元地位这四个角度来论证美国权力的持久性,但基于以上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确信,约瑟夫·奈教授的这一篇文章很难适用于特朗普11月8日至10日访华时所面临的状况。

这将是特朗普上任以来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他本人第一次踏足中国大陆。据传闻,这位标新立异的总统多年前曾来香港进行谈判,但却未能讨到什么便宜。相信自那时起,特朗普总统对中国人的商业智慧便应该有深刻体会了。而今年的4月,即便是在美国主场的佛罗里达,与习近平主席长达7个小时的马拉松式会谈也让他只能承认中国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

由于中美关系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美国总统的历次访华都在中国外事活动安排上有着最高的优先级别。不过,特朗普的这一次访问所要面对的,是两国相对社会心理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中国在对待美国总统访问的事务时,显得愈发成熟自信。近年来,在人权、贸易和两岸关系等议题上,中国对双边关系的塑造力与影响力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议题上中国的话语权还要更加有力。

中国的这种底气,首先来源于对中美双边关系趋于稳定的基本战略判断。

迄今为止,两国在多个领域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机制,其成果包括100多个对话渠道、近6000亿的双边贸易总额和60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各类系统性与结构性的因素决定了在未来中美关系将同时包含竞争与合作两大主题,并且对于双边关系整体趋稳的判断也不会因为美国总统的某一次来访而发生大的变化。

其次,国际社会对于两国的观感在发生重大的转变。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气候变化、自由贸易、国际秩序变革、扶贫援助和支持联合国事务等各个方面愈发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领头羊,也因而获得了愈发广泛的国际支持。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第二大的经济体和第三大的军事力量,中国在G20、“一带一路”与金砖国家合作等多边外交场合发挥着积极的国际影响——这与特朗普当选后不断退出国际合作的决策形成了鲜明对比。实际上,美国软实力的逐步走低已经受到了美国政界、学界和民间的一致批评,但换来的只有叹息。

第三,对于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自信心日益坚定。

相比于西方社会内部的重重矛盾,中国有序治理的能力不断增强,也成为了发展中世界新的希望灯塔。即便是遭受着国内外各路质疑的特朗普,他在对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传统盟友多加冷落的同时,对于中国及习近平主席却表达了很强的尊敬之情。

由于陷入了复杂的国内政治冲突,特朗普此行的一大重点便是在各个领域争取中国方面的支持。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有着更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更关注实际效果而非“政治正确”。有意思的是,这与中国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有着很强的内在契合性。故而,在两国可以寻求理念一致的基础上,中美完全可以在能源、基建、太空、互联网、产能、工业化等各个领域构建新时期的双赢关系。

总而言之,中美之间相对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接近程度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故而,对两国而言,重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原则将会是未来双边关系发展的理性选择和重要方向。

(来源:人大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