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5月31日電(記者王守寶
文濤)西藏墨脫縣好像一個天然的橋梁博物館。在這個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橋,有的橋可能舉世罕見。
據記者簡單歸納,在墨脫縣境內橫跨在雅魯藏布江上的橋至少有四類:溜索橋、藤網橋、吊橋、水泥鋼架橋。不同歷史年代的橋梁在這裡共存,生動地向人們“訴說”西藏交通的巨大變遷史。
在雅魯藏布江上,高山峽谷之間,一根較粗的鐵索橫跨兩岸,一邊高一邊低,跨度通常在5米至300米之間,這是西藏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溜索橋。這種橋的過橋辦法實際上是滑輪理論在生活中的運用。將人和物捆綁好,用鉤子挂在固定於鐵索上的滑輪下方,從江此岸滑到對岸。
白瑪旺堆是西藏墨脫縣德興村的一位老人,見證了這幾類橋的歷史。他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前後,溜索橋是過江的主要通道。困難的是搬大物件或者重物。有時要把拖拉機拆卸開來,一件件運過江去,再重新組裝。談起這些往事,老人臉上浮起了意味深長的笑意。
歷史稍晚一點的藤網橋則由多條較粗的鋼絲平行橫拉在雅魯藏布江上。鋼絲之間,用原始森林生長的藤本植物--白藤編織成網。漂亮的藤網橋呈一個封閉的圓桶狀,供行人於其間行走。
走在這種橋中間,看起來很安全,留個影也十分美觀,但是由於沒有橋墩支撐,人走在上面左右搖擺,驚心動魄。一位膽氣十足的“老西藏”談過自己過藤網橋的經歷:走上去晃晃悠悠,腳下懸崖萬丈、江水湍急、水聲轟鳴,他走了十來步,就退了回來。
那個時代的交通狀況被百姓生動地形容為“羊腸小道猴子路,雲梯溜索獨木橋”,真實反映了西藏交通落後的面貌。
從2009年開始,國家撥付專項資金,用於西藏溜索橋、藤網橋的改造。此後,雅魯藏布江上,溜索橋和藤網橋逐漸成為了見證西藏交通發展的“文物”,被吊橋和水泥鋼架橋所取代。
吊橋,顧名思義,就是在江上橫拉兩根碗口粗的鋼絲繩,然後在下方懸挂1.5米左右寬的鋼板橋面,這種橋可以通行摩托車等小型交通工具。而水泥鋼架橋,有結實的橋墩,寬敞的橋面,汽車等大型交通工具都可以通過。
白馬旺堆說,最近十幾年,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很快,老百姓靠旅遊、運輸富了起來,很多家庭添置了摩托車甚至還有汽車,與外界聯繫不斷增多,交通也很方便。
“以前,就算有車,很多路都沒法通行,現在不一樣了。你看,墨脫的很多小夥子喜歡騎摩托車,就算過江,有了吊橋,呼嘯一下就過去了。而且,這裡還修建了水泥鋼架橋,大卡車過江也一點不費力。”白馬旺堆說。
其實,墨脫的交通變遷是整個西藏交通大發展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西藏交通廳了解到,最近十幾年,國家投鉅資對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中尼公路整治改建;對廣大農牧區的道路建設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對拉薩、林芝等地的機場也進行了擴建。今年西藏還將投入213億元資金用於公路建設,計劃新增公路里程5000公里以上。
截至2013年底,西藏各縣之間公路全部通達,鄉鎮公路通達率達到99.7%,村級公路通達率達97.4%,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已超過70000公里,實現了從“羊腸小道”到“四通八達”的飛躍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