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心沒肺沒法做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再思考系列之一
(作者袁海興)當今這個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反季節時代,為了冬天可以吃到西瓜,科技可以建大棚,可以催熟催甜;為了能吃到更多的肉,科技可以讓豬3個月長到200斤,可以讓雞38天端上餐桌……結果是什麼呢?3歲的女童發育了,早熟的兒童越來越多,各種讓醫學頭疼的疾病越來越多!科技發展本來就是以滿足人的欲望而作為原動力的,沒錯,如果人沒有飛的欲望也許就沒有空氣動力學,也就可能沒有了飛機,但如果人的欲望永不滿足,違反了起碼的自然規律,讓這個世界沒了規律,那麼人類就可能毀在自身的科技上。如今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就是一個明白的徵兆嗎?
細想起來,如今這個世界的反季節又何止只是食品問題呢?就連當今最時髦的文化產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不是與一個想到澳門做點事的一個朋友聊及此事,筆者也許沒有這樣的思考。
好萊塢巨星施瓦辛格成就美國電影一代英雄主義。
文化產業是為強國夢而宣導的,沒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如果只有經濟發展而沒有文化只構成大而構不成強。美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唯一的強國,除了經濟、軍事,單靠“大片、“薯片的文化就征服了全世界。好萊塢大片無論從影院還是到我們的個人電腦,誰不對“大片癡迷?無論是施瓦辛格、史泰龍們演到軍事片,一個“英雄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猶如囊中探物,還是基努•裏維斯們主演的科幻片與外星人入侵進行殊死搏鬥,都無不宣揚美國才是真正的救世主,戰無不勝就是美國的精神!
反觀我們當下的文化產業,精神在哪?魂在哪?文化的載體又在哪?難道我們的文化產業只是立志當個互聯網大鱷抑或只是滿足於把我們黃土地黑土地上殘留的劣根性拍個電影,寫個作品獲個獎而已?
再看看只有區區200多年的美國,這個沒有文化部的國家又有多少對文化藝術真正的熱衷者、支持者、甚至是庇護者?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摩根家族不光是大名鼎鼎的金融家,他還是古登堡聖經、弗美爾和庚斯博羅的繪畫、中國的瓷器和中世紀地毯的收藏者。都知道洛克菲勒是石油大亨,但不一定知道他還是個收藏大家。就連雷曼兄弟,大家都知道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受害者,但不知道他們在破產前還在收藏……更不用說歐洲的貝利尼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了。為什麼他們能在擁有富可敵國財富的同時,如此執著地追求文化藝術,支持文化藝術,庇護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原因很簡單,金融財富易逝,文化藝術永存!
反觀我們當下的“富可敵國者,他們也許更熱衷於抄美國地產的底,圈更多國內的地,收海外越來越多的企業或移大量的資產於國外……
不是我刻意地貶低或辱沒我們的文化產業,我們的宣導者是對的,只是我們的踐行者太急功近利了,都恨不得冬天吃到西瓜。所以全國的文化產業園大張旗鼓到什麼程度,數一數全國到文化創意產業園有多少便可知道,就如改革開放早期搞經濟開發區一樣。這些產業園大多在幹什麼呢?招一批所謂的文化產業,搞搞動漫,拍拍影視,能搞個時尚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很不錯了,或乾脆“掛羊頭賣狗肉搞文化地產去了。這些在政府宣導下的產業園最終收益是什麼呢?完成了指標,收了些物業費,交了些稅收,把GDP搬了個家……
如果不是和我那個想去澳門做點事的朋友聊天,我還真不會一時半會兒去思索上述那些事。他是個成功的企業家,確切地他是個成功的房地產企業家。但就在其他地產商依然一以貫致地與政府、銀行饒有興致地勾兌如何在市場上賺更多的錢的時候,他卻在毅然決然地放棄了房地產,他用近20年的時間來思考如何在中國做文化產業,如何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留下些什麼?於是他用近20年的時間,在沒有給自己留一套房子的同時,創作、收集、整理了6大系列2萬餘件藝術珍品、歷史珍品和自然珍品,其中不乏曠世珍品。用他的話來說,做文化產業要用心,要有恆心、耐心和慈悲心。他認准做文化產業是要有堅定不移的恒心的,要有付出、捨得的心態,如果要暴富,他就繼續他的房地產了,但他認為房地產只是財富的標誌,70年以後都會推倒重來,留不下任何東西。要有堅韌不拔的耐心,要耐得住清貧甚至潦倒。他耐住將近20的心不斷創作、收集、整理,不怕清貧不畏寂寞。
但如今,中國也有不少文化產業基金,回報週期平均2.5年,相比歐洲同類基金的週期20年、美國的15年,我們對文化藝術的投入產出是何等的急功近利?這樣的心態能有真正的文化藝術珍品嗎?所謂慈悲心,就是對藝術創造者的由衷尊重和悉心呵護,包括對歷史的遺產,對大自然留下的自然瑰寶的敬重,所以他能與藝術家共同創造曠世珍品,能讓歷史遺產、大自然瑰寶源源彙集……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能提出文化產業與社會生態相融合的深刻命題。他認為文化產業不光要有心,還要有肺,如果心是內在的,那麼肺,是需要外在生態的。肺在社會生態中吸入什麼?呼出什麼?是文化產業的生命品質!於是他大膽提出他的文化產業觀,那就是以博物館為核心內容,延伸自身產業鏈,同時粘合一切現代服務業,直至城市規劃!他要把他半輩子的藏品建成博物館,同時吸納更多的博物館,融入到社會生態中去,提升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城市的生態品質,吸入、呼出更多的文化品味,讓一個社區,一個城市更加充滿活力,而不是簡單的一時一地的文化陳列,更不是浮光掠影,沒根沒底的秀或什麼影像中國!這難道不正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應該尊循的規律,應該呼喚的良性生態?
有道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也算是個老文化工作者了,聽未曾聽說之言,悟茅塞已久頓開,留不登大雅之拙筆,唯願與諸君共用而已……
作者简介:
袁海星,原現代快報總經理,現為南京大學奧美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