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敬一山
近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引发关注。有网友指出该项目科研难度相当于博士研究生水平。对此,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回应称,该学生系所内研究员之子,该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其实已经在网上流传好久,其中多篇获奖作品的真实性,都遭到了外界的质疑。因为这些获奖作品的平均水准之高,非普通大学生所能及,放在小学生、中学生身上,更显得匪夷所思。真是这些孩子具备“天才”素养,还是另有猫腻,昆明这位小学生的案例,可以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解答。
官方现在已经确认该小学生父母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瓜田李下,事实真相已经不难猜测,就看官方调查能查到哪一步,能给大家怎样的交代了。这种违背常理的获奖作品,从长期被视若无睹到进入调查视野,可以说全拜舆论监督之功。可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在发挥作用时,有时也难免误伤。
比如,一些网友或媒体在爆料此事时,把涉事小学生的姓名、照片、所在班级等隐私信息全盘公布,不少网友甚至开始了对孩子的人身攻击。不容否认,这个创新项目如果是作弊,那么小学生也是获益人,并非无辜遭牵连。可是,他毕竟未成年,他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在监督此事时,舆论最需要做的是盯紧“罪魁祸首”,对待未成年人,还是不妨多一点保护意识,以免对他未来的人生,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但愿更多的家长也能从目前状况中汲取教训,如果凭借钻营作弊等手段为孩子“加分”,灰色手法一旦被曝光,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舆论监督固然应该提倡理性克制,但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责任人,还是父母等监护人。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多一些长远眼光,而不是贪图眼前的利益将孩子置于险境。即便侥幸没有被发现,从小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拔苗助长,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教育常识,本不该由舆论来提醒。
当然,更值得追问的,还是青少年创新大赛这样的评奖项目。对于这些严重违背常识的青少年科技项目,如果多一些把关,追问一下获奖学生在项目中的真实作用,考察一下他们对相关知识领域的认识,不难排除有弄虚作假嫌疑的项目。之所以视若无睹,背后是不是存在某种默契,是不是维护着某种利益链条,这是公众当下最大的疑问。
这一小学生项目真相未明的同时,有媒体又扒出一位高中生的一等奖项目,不仅水平高的难以置信,而且项目内容和一位硕士生的论文雷同,而指导老师则为同一人。这项目背后有何猫腻,同样需要查明。接连被发现问题之后,这项赛事恐怕不能停留于个案的追查,而是需要对赛事的整个评选流程做梳理。
如果一项影响甚广、关乎众多青少年现实利益的赛事,变成作弊者谋利的“天堂”,那么对社会认知和科研氛围整体将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在此,希望看到赛事主管部门对此事的调查和回应,维护科研的真实和严肃,这才是更重要的“创新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