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审批、混合用地,为“缺地”的深圳打开更多空间

新京报网

text

一直以来,深受“缺地”困扰的深圳,近日收到一份沉甸甸的“土地大礼包”。刚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表示,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

土地稀缺,长期困扰深圳

《方案》提出,“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这既是给深圳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机遇,更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探索。

土地要素是市场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大学》认为,“有土此有财”,威廉·配第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作为一个14亿人的大国,要进一步释放市场动力,增强市场活力,土地的市场化改革不可或缺。

而深圳尤为典型。深圳人口1300多万,与广州类似,但陆地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是广州市的不到1/3,大约是北京的1/8。在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前十大城市中,深圳的人地矛盾是最突出的。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摆在深圳面前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也要客观看到,土地的优化配置还面临着一系列矛盾与挑战,土地要素配置不合理制约着经济增长,尤其是制约包括深圳在内的一些地区的创新发展。

从实践看,进一步深化土地要素改革,需要符合一般要素的配置规律,适应市场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在土地配置领域全面落实“市场决定”;需要破题土地的“物权化和资本化”;需要推进系统性变革。

因此,深圳要推进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仅对深圳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意义重大,也将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混合用地”,为产业升级打开空间

这次的方案,赋予了深圳在土地改革上更大的权限,将带来多方面的效应。

一是实质上拓宽了深圳的发展空间,深圳可以根据自身人口布局、产业结构等,合理规划和布局土地资源。比如,可以根据市民需求,自主扩大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给,加大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二是有助于优化深圳空间结构,明显降低了深圳产业升级的土地门槛。方案支持在深圳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这改变了二三产业土地严格分开供地的格局。

在工业用地价格明显偏低而商服用地价格明显偏高的情况下,这个探索将打通二三产业用地的市场隔阂,有助于降低商服用地价格,从而降低产业升级的成本且增强用地灵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项政策对深圳无疑是个重要的利好消息。

三是对探索土地改革有重要的试点意义。深圳当下面临的土地稀缺问题,在我国加快城市圈发展进程中迟早会面临。深圳在土地制度方面率先改革,可以为当前其他特大型城市以及未来特大型城市提供试点经验,对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通过土地改革试点,将积累土地事中事后管理的相关经验。比如,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委托深圳市政府的改革,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也有类似表述。把这项权限授权给深圳和海南等地,实际上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做好土地领域事中事后的管理。

在这方面,选择打造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和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应当说是中央大战略的重要布局。

推动这项改革尽快落地,需要深圳加快出台相关的实施方案。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深圳在统一城乡土地制度上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在优化土地配置、提升土地经济社会效益上,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这项重大改革探索做好,为自身发展、更为全局发展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