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曉青、姬少亭、周文其)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熱愛電影的人們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上海要建“海萊塢”。
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都是全球領先的“電影工廠”,正在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也充滿雄心。一些年輕人說,“海萊塢”是英語“High Level”的諧音,也就是高水準的意思。
展開上海地圖,迪士尼正在浦東建起奇幻童話城堡,夢工廠在徐匯濱江開設工作室及“夢中心”。向南——上海文化的發源地松江,已擁有多處國內一流的拍攝基地及影視樂園;向北——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正在蘇州河北岸構築起新的影視技術生態圈。邊學習、邊實踐,第一批中外聯合培養的學員已很快進入各自的“電影角色”,遍佈產業鏈的方方面面。街頭巷尾,電影主題咖啡館、餐廳、衍生品專賣店、酒店、藝術聯盟院線等蓬勃生長。
上海電影集團透露,近年來集團不僅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的多家大型影業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全國頂尖的年代劇和近現代大片拍攝基地——上海影視樂園也正加緊籌劃二期建設。未來,貫通產業鏈上下游的影視、文化、娛樂旗艦,將從上海出發,輻射亞太。
“上海電影的高度,不能滿足於一兩部大片的拍攝,我們希望打造全產業鏈。而影視基地的升級版,有望構築起更完整的電影生態圈。”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說。
同樣懷揣著“海萊塢”夢想的,還有一群紮根上海的“遊族”電影人。今年電影節上,遊族影業公佈了“科幻+魔幻”的“上海電影復興”計劃,高群書、陸川等一批知名導演、製片人加盟。
在上海,總有那麼一些人懷揣電影夢想。旅美電影人盧燕在電影節開幕儀式上追憶過往。她說:“有一個瞬間,我仿佛忽然又回到了孩提時代,看到了十八九歲的我,在大光明影院當‘譯意風小姐’時候的樣子,這個職業,成就了我與電影最初的因緣。”
1895年電影在法國誕生,次年就漂洋過海來到上海放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經孕育了《風雲兒女》這樣的銀幕名篇,《義勇軍進行曲》正是其中的插曲。新中國成立後,電影生產的“半壁江山”在上海。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說,在世界電影走過的120年曆程中,電影文化已完全融入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肌理、傳導著文化的基因。
“在歐美電影人眼中,上海象徵著中國電影的未來。無論你進劇組、做後期、做技術、做金融,還是推出各種奇思妙想,都變得越來越容易。”這位專家說。
上海這方水土孕育了非凡的中國電影人。僅上海戲劇學院就培養出了“柏林影帝”廖凡、“東京影帝”王景春,以及至今仍保持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紀錄的徐崢。
2014年秋上海發佈一系列“電影新政”,不到一年時間,岩井俊二、賈樟壟、劉和平、王麗萍等工作室陸續建起來。一大批中外合拍片在上海立項,包括中印合拍《功夫瑜伽》、中法合拍《夜孔雀》、中韓合拍《浪漫滿屋》等。上海還將啟動建設一個中韓合拍片基地。
上海市文廣局局長胡勁軍說,電影產業的發展歸根結底靠的是人才、是智慧、是夢想。上海在邁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道路上,將賦予這座電影“夢之都”更多創意的力量、文化的內涵。
就像演員梁朝偉對上海電影節開幕影片《我是路人甲》的影評那樣——對於上海而言,“夢想,不僅僅是有夢、敢想,還有做夢和思考的過程”。
上海這座懷揣電影夢想的城市,從電影搖籃變身為電影碼頭,如今正在構築輻射全球的電影“夢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