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搬迁是脱贫攻坚真实样本

新京报网

text

▲四川凉山“悬崖村”5月12日开始搬迁,84户村民将搬进县城。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备受关注的凉山“悬崖村”村民要搬家了。

据新京报报道,5月1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乡长帕查有格称,阿土列尔村(悬崖村)将在12至14号陆续搬迁,84户精准扶贫户将搬进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整体搬迁后,经过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

2016年5月新京报报道了“悬崖村”孩子爬藤梯求学的故事,孩子们一双双稚嫩的眼睛让人怜惜,那几乎直上直下的藤梯,也刷新了很多人对贫困二字的认知。从那时起,这个藏在深山里的“悬崖村”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尽管当年11月,当地政府修建的一座钢管搭建的新梯代替了老藤梯,一系列扶贫政策也陆续落地,但过于陡峭的攀爬仍给村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也因如此,“悬崖村”时隔四年之后的易地搬迁,很难不让人聚焦。

搬迁采取了轻装搬迁、拎包入住的方式,一应家具用品由政府统一配置,村民只需拿着新被盖入住,周边配套的7所学校、3所医院也在抓紧施工……这次“悬崖村”整体易地搬迁,无疑是用实际行动回应着社会关切,也势必承载着社会期许:让村民们早日脱贫、过上新生活,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悬崖村”村民搬家,的确呼应了人们“愿世间再无‘孩子爬天梯上学’”的期待。人们更希望的是,此举能成为地方脱贫的标志性节点——村民们不再与悬崖为伴,也不再与贫困为伴。

可以预见,“悬崖村”搬迁下山,本身就会助力当地脱贫。据披露,村民下山进城后,“悬崖村”及古里大峡谷也将开启新一轮旅游开发,沿山而上将计划架设旅游索道,村民原有的土坯房也将纳入旅游开发的大盘子。以搬迁改善山民的生活条件,而以旅游开发为牵引,又能为当地农民拓宽增收的路子,堪称一举两得。

▲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悬崖村”村民搬家,也能给扶贫路径选择提供很多启示:对各地而言,脱贫攻坚需要因地制宜地克难攻坚。

拿“悬崖村”来说,“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其典型特点。此前就有人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并不适宜生存——那不仅意味着灾难多发,还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这些年来,“悬崖村”村民日常生活之艰难,从那张著名的稚子悬崖悬梯求学图就可见一斑。一个月挣不到100块钱,娶亲比登天还难……这是当地很多村民生活的直观投射。也因条件受限,“悬崖村”长期以来都是个“穷窝”。

在此背景下,易地搬迁对当地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选项”。从以往实践经验看,易地搬迁对落后地区整体性脱贫确实行之有效,也期待这能给“悬崖村”的村民们带来生活质量上的巨变。

当然,“悬崖村”的彝族村民世代居住于此,自然也有其难以割舍的东西,这就要求当地在实际操作时,做到精细精准,把好事办好。双向选择,老弱妇孺下山进城、青壮年留下来参与旅游开发,不搞“一刀切”,就体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特点。

接下来,也冀望当地能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完美结合,让村民们早日脱贫致富。

从望之令人心惊的藤质“天梯”到筑起坚固安全的千层钢梯、公共设施服务进驻“悬崖村”,再到如今整体搬入鳞次栉比的新居,“悬崖村”是扶贫工作的一个真实样本。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在这个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离开了悬崖的“悬崖村”,无疑真实呈现了扶贫工作的力量。

那些孩子们告别了“悬崖”,我们也就告别了忧心。在此也但愿世间再无“孩子爬天梯上学”,但愿那些贫困地区都能找到脱贫之路,开启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