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9日電
題:國際象棋不論國際化還是職業化先要讓民眾喜歡——專訪前世界“棋後”謝軍
史春東、張喜棟
2014年中外國際象棋明星混雙賽在此間舉行,前世界“棋後”、中國國際象棋形象大使謝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國際象棋不論國際化還是職業化先要讓民眾喜歡。
現任首都體院副院長的謝軍參加了此次成都的比賽,她對記者說,比賽成績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這次成都邀請賽能起到一種棋文化的推廣作用,從而有更多的人喜歡參與進來,不論是國際化還是職業化,這些東西都需要民眾的一份熱情
。
國際象棋,人類“智慧的體操”。據了解現在中國約有近億人在學棋。在“棋城”成都現有37所學校,13所幼兒園9所少年宮在開設這門課程,接受培訓的學員達1萬多人,而在廣東深圳在劉適蘭大師的推廣下大概有2萬人在上課學棋。
當談起國象在中國的環境時,“棋後”謝軍說:“相較十年之前影響不大,發展緩慢,現在基本上趨於穩步狀態,就是在未來十年也不會有多大突破。當然於我作為管理者而言,我更希望看到還是有一個大的突破”。
現任北京棋院院長的謝軍說
“現在國象環境更開放、更公平。相較以前孩子學棋在體校、培訓機構單一的環境要好得多。棋迷很多,但是我們更需要這種文化有一個科學的體系,需要相關課程、學科的開設。如此好的氛圍,開設這門課程對於這種文化的傳承是很有必要的。”
而對於國象的職業化道路,謝大師表示,體育競賽從開始就意味著大多數人參與,少數人競技,就算你參與的人再多到頭來也是少數人在奮戰。就像寫東西一樣,如果你業餘寫點東西帶給你的可能更多的是興奮,如果你是專職,時間久了你會痛苦,因此只能說國象這種遊戲職業化和大眾化軌跡分離更明顯。
1991年謝軍在如“史詩般”的大戰中戰勝齊布爾達尼澤,打破了歐洲壟斷女子國象41年的歷史。但現在聊到1991那段傳奇時她說:“我覺得棋壇封後對我改變最大的是生活,但那已是歷史,我活得比較明白,因為人活的是今天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
雖然“棋後”已是歷史,談起做副院長的體會,她說,她一直在用國象思維在探索在嘗試自己的工作。“你不能因為是‘棋後’就來混飯吃,我喜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狀態下挑戰自我。”
她透露,2015年首體將率先招收第一批國象研究生,在社會統招的基礎上,擇優錄取。她認為這對國象來說,也是一種推廣與提高(完)